大众传播学课程论文
现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触着不同的媒体,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在这些众多的信息中,总有一些能够成为“热点”的信息,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流行”。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社会“热点”的出现呢?我想,原因应该出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传播者的需要,传播者把一些对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或者是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传播出来,这些就成为了社会“热点”;另一个方面是受众的需要,因为这些信息符合受众的“胃口”,符合受众需要,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关注多了,自然就成为了社会“热点”。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受众可以快速地接收到这些社会“热点”,且今天的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在接收到这些社会“热点”后,大多数受众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理智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也不乏一些不理智的受众,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成为“热点”的事件或人进行攻击,以至于对事件下一个虚假的定义或对“热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精神伤害。
下面,我想用大众传播学角度出发,分析一下最近的社会“热点”事件——空姐遇害案。首先讲一下空姐遇害案的详情:5月6日凌晨,祥鹏航空空姐李明珠在郑州航空港区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郑州火车站途中失踪,后警方在郑州市航空港区始祖路与梁州大道交叉口西南角的荒地上发现李明珠的尸体,种种证据都指向犯罪嫌疑人为滴滴司机刘振华。5月12日早上,郑州警方发布,称备受公众关注的杀害滴滴顺风车乘客一案的犯罪嫌疑人刘振华的尸体被警方打捞出来,随后,警方通过尸体DNA鉴定,确认此次打捞出的尸体系犯罪嫌疑人刘振华,至此“5.7”故意杀人案正式告破。5月5日,李某珠23时50分从驻勤酒店搭乘网约车前往市区,途中遇害。5月9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对事件进行报道,引发舆论关注。5月10日,滴滴方面发布道歉声明,并悬赏百万缉拿嫌犯归案;@平安郑州发布警情通报,称已锁定嫌犯并全力展开搜捕。5月11日,郑州运管部门约谈滴滴,滴滴被要求立即停止顺风车业务;而警察方面也辟谣称,“杀害网约车乘客嫌疑人刘某华已被抓获”等相关视频图片均为不实信息;@王大伟微博发文“四个不打:女孩乘车的4条铁律”引发网民争议,女性安全问题成为热门话题;同日晚间,微信公众号“二更食堂”发布相关推文被指“吃人血馒头”“消费死者”,遭多位读者举报。5月12日,嫌疑人尸体被打捞上岸,案件自此告破;@平安郑州通报称擅自传播空姐命案现场照片的4人被刑拘;“二更食堂”负责人被当地网信办约谈。5月13日,二更创始人为公众号不当发文深夜道歉,称永久关停“二更食堂”。5月16日,滴滴公布阶段整改措施,顺风车服务将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车主每次接单前必须进行人脸识别,且暂停接受22点-6点出发的订单。此事件被公众知晓是缘于河南电视台的报道,随后媒体及网民的相继报道与传播,使得事件影响力逐步扩大。@王大伟、@局面、@良心评测等大V账号的发言使得事件讨论热度迅速攀升至顶峰,女性安全是否要靠自我防范、号召滴滴平台去掉“乘客评价”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5月12日,随着案件宣布告破,舆论关注度持续下降。5月16日,大量网民针对“滴滴公布阶段整改措施”展开讨论,有质疑也有建议,使得事件舆情量有回升趋势。
针对空姐遇害案,一些理智的受众会从对伤害空姐的滴滴司机进行声讨到对滴滴行业的深思,揭露出一些滴滴司机有黑历史和一些不当的行为,提出要对滴滴行业进行改革,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而一些不理智的受众,就如此次事件中的一些思想肮脏的受众甚至评论出一些“那个滴滴司机是爽死的”、“不就爽一下嘛怎么还用得着自杀”的不健康思想,让人不禁心寒,感慨现如今的国人的内心怎么能做到如此冷漠。
对于此次“热点”事件,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传播应该呼唤更为理性和规范。无论是“热点”信息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应强化“把关意识”,理性分析,共同构建健康的网络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