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娱乐至死读后感

作者:张莹莹
主要内容     

娱乐至死读后感

本书针对的是当时的“电视文化”,但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电视文化”已经让位于“互联网文化”,文化特征也有了不一样的地方。但今天再读这本书,仍能给人很多启发。这是一卷了不起的精神财富,对于处于信息爆炸年代,并被极大的信息量冲击的头昏脑胀的我们意义至深。

作者认为,以电视为主要信息媒介的当代文化正因为其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而逐渐失去生命力,作者对人类文化的前景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对于这种文化危机,作者将其概括为“娱乐至死”。作者论证时的核心观点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所传播信息的内容,所以不同时代下的主流媒介会极大地影响该时代的文化特征。作者在书中写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把握了传播的把柄,就会把握传播信息的主动权。在书里,波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媒介更像是一种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它已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

电视媒体的盛行,使得人类的思考空间被大幅挤占了,使得人类的思维方式变得扁平和浅层。电视媒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无论是严肃的还是轻松的,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街边小事,都以娱乐化的方式表现传达给了受众。波兹曼认为这样娱乐化的生存方式会使得人类变成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样的生存方式会带给人类灾难。

回到书名本身,娱乐是不是真的会“至死”。波兹曼是认为会的,他眼中的娱乐会导致人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最后变为娱乐的附庸——娱乐摧毁了严肃的氛围、破坏了庄严的气氛、打破了语言的逻辑,所以他反对把娱乐和任何严肃的话题联系,而诉求一种“纯粹的娱乐”和“纯粹的严肃”分离的环境。但在我看来,严肃是人类对于自己不够理性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掩饰和伪装,是随着一个一个技术浪潮的冲击和思维方式的革新最终将要被彻底揭开的遮羞布。当人们自身变得足够理性的时候,就不需要再用严肃的环境来掩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而人理性能力本身就是靠着新技术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信息量逐步提高的。

不管保守主义者眼中新技术带来了多么怪异可怕的后果,我们都不能妄下结论地对新技术提出批判和抵制。正如波兹曼所说,技术不是无罪的,但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新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带来新的“好坏”的定义,而用旧的环境下的好坏标准去评判新的技术本身,就会像波兹曼一样陷入“新事物永远有罪”的陷阱里。引申到道德定义的高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封建社会时人们看自由恋爱是洪水猛兽、看婚前性爱是十恶不赦等现象。

娱乐在今天已经是所有人的一种需求,并且在逐渐成为一种刚需,这是几十年的和平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潮流。当每个人逐渐认识到控制娱乐比沉迷娱乐带来的快感要大得多的时候,娱乐也就不再是驾驭在人们之上的洪水猛兽,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存环境。而届时不懂娱乐的人,就会像今天不会呼吸、不能识字的人一样,无法在新的时代中正常生存——新事物终将成为我们通向更高层幸福的垫脚石,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认识它、驾驭它,而非抵触它。

最后,就以《娱乐至死》中,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