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不是神话,只是远见
经典的书往往会有这样的特点:多年以后再去翻看,发现依然很有价值。第三次浪潮就是这样的一本经典之作。而我在读了《第三次浪潮》这本书后,也发出来强烈的同感。在第一次知晓到这本书时,惊叹于这个书名的犀利和直接。后面了解到了这本书的作者是托夫勒,他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他在书中远瞻整个社会发展史,从而对过去和现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
而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预言性,此书在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着“指引作用”。
托夫勒作为一名未来学家,即作为现实世界的一种先知性的个体存在。他在全书中把人类社会历史归纳为3个阶段:农业阶段、工业阶段、信息化阶段(计算机)。而他在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提出,每次由于新技术浪潮的出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这里说到的,正好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后的飞跃进步与发展。因此还有一个说法,当时读到托夫勒先生这本书的年轻人们后来成为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军人。而从书名可以了解到作者将思维是主要是放在了第三次的浪潮,在书中关于第三次浪潮,以作者提到了的时间线的话,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和第三次浪潮的对决之中,即正在走向第三次浪潮的关键时刻。书中认为第三次浪潮要求能源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可以集中生产,也可以分散生产,从而减少浪费。但这就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了,除此之外,在其他领域,例如信息技术、宇航何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也对第三次浪潮的完全到来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多元化也是作者认为第三次浪潮的特点,这里可以比照作为现在社交网络盛行下的社会发展,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快、发散面广。而作者托夫勒得出这个特点的依据是无线电台,即可对比今天的互联网。我们不再追求群体化,开始变得更加社交、更加向外拓展。这本书当时是我国的“未来学”学者引进的,客观的讲此书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有关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预言。而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认为中国抓住了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机会,但毕竟托夫勒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的美国社会,他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也就是中国的国情,故而此书仅能作为指导意义,而不能成为当个时代,进则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
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不是为了去一一验证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各种观点,而是“就像革命的先辈一样,我们的使命注定是创造未来。”,这也是托夫勒在书中寄予后来者的期望,也会使众多中国人有了斗志的希望,而去创造社会发展新财富,去创造具有价值的东西。
陈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