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先生这本五万字的小册子成书于1938年。蒋先生“在清华教学的时候,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一天”,彼时他“已辞去驻苏大使的任务,还未恢复行政院政务处的职掌,在汉口有几个月的安逸”,“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把对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便有了此书。(引文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小序)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就是这确实是一本比小说还好看的历史。他没有像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那样挑阶段来平铺出去,却以他理性客观的态度和娓娓道来的写法,自然的写出了他的真知灼见。从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仅仅有100年的时间,但仅仅着这100年,发生的事情却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蒋廷黻用他自己称之为“简略的初步报告”的一部只有五万字的小书,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以他的博学,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近代史研究之路。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中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根源,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了学术根基。何炳棣评价到:“半个世纪以来,又有几本近代史著作超过了它?当今专为获奖的“皇皇巨著”,通通加起来也不及这本书的分量。”
下面我要就全书的章节和一些我感兴趣的点做一些概括和分析。
全书分为总论和四个部分,总论开篇指出,中华民族到了十九世纪就到了一个特殊时期,简单来讲,就是内忧外患时期。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我们民族遇见了空前的难关,一就是科学不及人,二是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然在宋唐时期没有进步,三我们死守家族观念,如一盘散沙,毫无进步。我们落伍了。紧接着,作者又在思考中国人是否能赶上近代化,举了土耳其,俄国,日本的复兴历史,之后视角又再一次回到中国,开始进一步说明中国近代史历程。
第一章,专讲外患。先说了中国的狂妄自大,“不承认别国的平等”,对于英国订立邦交是拒绝的态度,作者说到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有趣的一点是,他对林则徐的态度。“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做好的产品。”这句话就是在指责林则徐,林则徐虽然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却独善其身,宁愿活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世界,而不肯发奋去唤醒中国这头睡龙,致使中国的觉醒晚了二十年,如果中国民众早点觉醒,中国可能就不是这幅光景了!这个观点对我来说非常新颖,众所周知,在课本上,林则徐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英雄,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也开始思考林作为一个禁烟运动的领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他所不为世人知道的一面。
第二章,着重讲内忧。作者首先讲述了旧社会的走循环套,即是每朝开国时候内政昌明吏治澄清,而越往后来,统治阶级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官吏贪污也日日剧增了,到了西洋势力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法制有名无实,官吏腐败不堪,民生痛苦万分,所以,中华民族也经历的难关是双重的。
在外患来临时,清政府又受了太平天国的冲击,他用自己的观点分析了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能够成功,又是为什么他后期失败。曾国藩也曾试图刷新旧社会,作为旧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带出了著名的湘军,他的事业也同他的学问,也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我倒觉得,曾国藩的道路也许是未来中国可行的道路。
第三章,讲自强及失败。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洋务运动,学外国兵器,走西洋路线,就是为了应付中华名族的大变局,但是,为什么失败?蒋廷黻先生的观点是,他们都受到的是旧教育,他们的精神建设受到的是旧制度和旧精神的阻碍,他们变化地不彻底。不仅士大夫守旧,民众也是迷信不堪,洋人趁火打劫,所以,最后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也只能是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最后一章,瓜分与民族复兴。自从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义和团运动是反西洋化,反近代化的,只有孙总理提出的民族复兴方案,才是伟大的。他在最后以只要我们能遵守孙中山先生的遗教,我们必能找到光明的出路结尾。
这就是全书5万多字的内容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更像是篇“随笔”,而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影响了郭廷以、徐中约、陈旭麓之后的太多太多人。他有温和的史观,能温和的看待当时的人当时的局限,对士族利益的博弈都比较清晰,所以小小的一本书,深入浅出,道出了很多东西,让人很是敬佩。也希望我们的国民能够从蒋廷黻先生这里得到一些启发,并对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多年的历史有所反思,也许中国真可以走出历史的泥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