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不是刚看的书,提到它,情节却像潮水那样铺天盖地而来,我才蓦地发现,我对它的记忆是多么深刻,像用滚烫的钳子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不知道从何说起,只知道作者用再朴实,再冷静不过的语言,却使我的胸像被闷槌重击,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而是像层层水波,由内而外,蔓延全身,无法喘气。但是我知道,我年轻冲动的血液在沸腾,因为在这个美好的年代,我们所厌倦的恰恰都是福贵一生都渴望的。
你会看见人生的悲苦,看见底层人民的乐观和坚强,看见生命的柔韧,看见命运和岁月不动声色的力量。“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不是生活,不是苟活,就是活着,太贴切主题。
我很惊讶书中四代人怎么可以死的那么“合乎情理”,但是读完后才明白缺失是这么的“合乎情理”,这不就是生命吗,黑发人送白发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送白发人,最后一头牛为你送终。当你尾随着福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才明白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曾经看过一句话“小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长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一种返璞归真,趋于平淡的心境吧。一切的一切,最后都在老人像风一样飘扬的歌声中结束——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所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的心面对物欲的汹涌波涛还能够有片刻的宁静,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而是勃勃的生机,是对生命的召唤。
这样的文字,你能不感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