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读书报告
“《语言与文化》一书是由开拓性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罗常培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途径,成为语言学界众所公认的承前启后的学术带头人,是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创所第一任所长,
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这是来自此书序言部分王均所作的对此书和罗常培先生的介绍。从而得知罗常培先生的开创性和灵活性。罗常培先生不同于其他学者,没有家学渊源的门第优势,而是靠自己的“玩儿命的苦干”精神,成为了这样一个文化语言学的开山大师。
在第一章的引言部分,罗常培先生就引用了美国语言学教授萨丕尔、柏默、人类学者戴尔乐所说过的话来说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密切性,并且可以知道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并明确的告诉读者他的研究主要偏向语义学,并将从六个部分讲述语言和文化:一、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过去文化的遗迹;二、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三、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四、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五、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六、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这些都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很要紧的问题,所以作者从这几个问题开始做研究,研究的成果就可以为语言学与人类学搭起桥梁。这样的思路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创新很有特色和研究意义的,每一个方向都有趣又吸引人。前期的调查和思考肯定已经准备得很充分才会有这样的思路。整本书于是就围绕这六个部分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整本书文字朴实易懂,没有学术文章一般的晦涩难懂和枯燥无味,读来非常有趣,用很多民族和国家的词汇语义分析了文化背景等各方面息息相关的论点,像一个人类学的学者耐心地娓娓道来。
在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罗常培举例了云南昆明近郊少数民族叫妻叫“穿针婆”,云南高黎贡山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叫“买女人”(直译是女人买)。从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夷族社会对妻的看法和买卖婚姻的遗迹。有的民族地处边远地区,经济落后,对现代文明不熟悉,所以一旦接触现代文明的产物不知道怎么命名才好,只得用他们日常习见的事物来比拟。例如“贡山的依子哄汽车做‘轮子房’。路南的撒尼哄自行车做‘铁马’至于最新的交通和军事利器—飞机,他们的看法更不一致了。贡山底依子畔做‘飞房’,福贡的栗粟也吟做‘飞房’,片马的茶山〔瑶族〕畔做‘风船’,路南的撒尼吟做‘铁鹰’,淇西的摆夷哄做‘天上火车’。因为这些东西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向来没有过,他们想用“以其所知喻其所未知”的方法来造新词,于是就产生出这一些似是而非的描写词来了。这个例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云南的我很佩服作者能观察得那么细致和深刻,在听到少数民族用语词汇时也能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身为一个云南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少数民族,但因为自己也没有过对他们语言文化生活的研究,所以也没有了解,作者可以从少数民族语言中从词汇意义来分析,肯定也是对少数民族语言做了很多的研究甚至是实地考察,更让我感受到做学术需要的那种细心观察周围人事物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在很多方面都能收益,在学习知识上,勤于思考善于观察让人很快理解知识;在生活上能少走弯路;在感情上能察颜观色,随机应变。这样的能力确实是很多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第四章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里,作者首先分析了“狮子”这个词的来源,引用了《后汉书》《洛阳伽蓝记》的材料,说明“狮子”是外来的,是从波斯、硫勒、月氏等国进责来的,然后考证“狮子”是哪种语言的音译词。罗常培先生认为这是某种东伊兰语,并且是经过月氏的媒介输人中国的。接着作者考证了“葡萄”、“槟榔”、“祖母绿”等借词的来源,以此说明古代中国和波斯、中亚各国以及印度早就有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关系。……这章很有趣的给我们讲述了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让人不知何来的词汇的来源从而看出历史上的文化交流,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外来词汇具体的来源和传入过程。
总之,这本书简洁明了的用最易理解的语言和最直接明了的例子,和我们讲述了如题的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虽然只是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就他所讲的内容已经非常全面完善的了,在研究这个论题上,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