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下的风云人物
—观方北辰教授《百家讲坛》有感
(一)足智多谋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在《八阵图》中毫不掩盖自己对于三国这位风云人物的赞美。一说起诸葛丞相,他的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故事让还在孩童时代的我都不禁为他吸引。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一生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而方北辰教授则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生动形象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一生我大致将它分为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出山协助刘备拿下荆益;二是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第三段就是刘备死后操劳北伐复兴。其中的“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我想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了吧?然而又有多少人去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呢?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在隆中这个地方躬耕垄亩而不是彻底隐居山林呢?刘备又为什么选择诸葛亮呢?诸葛亮又为什么要去帮助当时毫无根基的刘备呢?这种种的疑问在教授所讲述的三国下我有了一些解答。
首先我们要说说隆中这个地方,它不是一个完全远离中原的僻静山林;恰恰相反,它处在一个交通十字路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人口和信息在此处汇集和发散流转,那么诸葛亮选择在隆中这个地方隐居,就不难看出他的本意了。不是对战乱世界的避让,而是对未来前途的机会的一种等待,他在等待一次能够在乱世中展露头角的良机。卧龙卧龙,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他在选择隐居地点上都花费了一些的谋划,那么在选择良主方面下的功夫一定更大了。那么刘备身上有什么优势吸引了他呢?我认为,首先就在于刘备的“穷”;刘备当时出来他的身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寄居人下,然而就是这一点入了诸葛亮的眼。刘备有野心,他有想要一展宏图的决心,这说明了他需要人才;另一方面,刘备有关羽张飞这些勇猛的武将,但是在文臣这边却是十分的稀缺,如果他辅佐刘备,那么他的才华可以得到充足的展现;加之刘备本人汉室皇室后代这样正统的身份。选择刘备而不是同时期更加出彩的曹操、刘表就情有可原了。一代蜀相,他的聪明才智在岁月长河中依旧闪闪发光,令人钦佩和赞叹!
(二)人品美玉周公瑾
第二个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就是《三国演义》中时常与诸葛亮针锋相对的孙吴名将—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往往给人一种气量狭小,心眼更小的伪君子;然而事实上,周公瑾这个人我十分赞同方教授给予他的一个评价:人品美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人慷慨大方。这从他的出身就能窥见一二,周瑜本身出身高官名门,家境富裕,自身文武双全,这样的人放在今天都是难得的一个“高富帅”,这样的一个有良好家境和教育熏陶的人来说,气量小到时时刻刻都表露在面上的机率实在是太小了。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个小气的人,他在结交孙策的时候,曾经把四五千人的军队直接送给了孙策,而孙策正是凭着这股力量顺利拿下了江东。
第二,忠义。可能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辅佐后主的故事,都会为诸葛丞相的忠义所感动赞叹,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周瑜的忠义呢?孙策死后,年仅十九岁的弟弟孙权继任孙吴国君,对内管不住资历深厚的大臣,对外还面对着蠢蠢欲动的刘表实力的打击。但是周瑜呢?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权势而自立门户,反倒是率先向孙权行君臣之礼,奉孙权为主,稳定了孙吴的局势。这样的深明大义比起诸葛亮也是毫不逊色的。
第三,才干出众。二十多岁的他已经成为了孙吴的一员大将,有着十八年的军事作战经验,这与中年才出山的诸葛亮来说更加是年少有为的。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我们大家常常知道的赤壁之战的胜利都归功于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以及庞统连环计。可是史实记载,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其实并不存在。事实上,赤壁之战大致可分为三个战役: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战役。江夏之战是赤壁之战的前声,周瑜在这一阶段所做出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他的实战经验、作战部署、战役选址等等多种方面的考虑都是有自己的一番考量的。比起对孙吴地盘不了解的诸葛亮可以借东风这个故事来说,我更相信是周瑜在多年打仗中累积出来的经验得知风向更靠谱。
“雄姿英发周公瑾,名将之花第一人。”周瑜的绝代风华正如同他共事的将士程普所言:“我与周公瑾交往如同饮酒味醇厚的醪。”人品美玉,超群绝伦,不外乎如此。
163010116谷欣蓓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