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土地的民族文化——“土”味文化
最近常听人说起“土味”这个词,当我们形容一件事或人不上档次、显得低端时往往会用这个词。土味在今天的社会中仿佛已经被当做了一个自以为洋气的人对其他人的嘲讽的贬义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都忘记了,自己从数千年前起就是一个扎根于土、生长壮大、与土密不可分的民族。而这些关于中国人和土地的情结我们可以从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窥见一二。
费孝通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社会学家。他的《乡土中国》将中国乡村的形态、中国基层社会给描绘得栩栩如生、有理有据。他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文化、社会基层文化和阐释都融入了这本书中,为如今的现代化建设和乡村转型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乡土中国,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这本书的主题——“土”。“土”这个关键词我想中国人是并不陌生的。我们高中时学过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里面这样说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人对土地好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依赖感。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发展不管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显然都是离不开土的。我们从刀耕火种走向铁梨农耕,中国的社会基础就此基本成型。不管朝代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有那么一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在一方土地上。说到中国,“农业大国”这个词总是最显眼的几个代名词之一,这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这片土地给予了我们维持生活的物质基础,因而我们在精神上也会形成对这片土地的依赖。故土难离,从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中,这份感情溢于言表。当我们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时,我们时常会有一种脱离感,仿佛空气都是那么令人难受。甚至有不少人会有水土不服的各种症状,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深处对故乡的依恋和爱。我们的衣食住行很多都来源于土地,我们与土地的依赖和感情仿佛成了天生的,我们与土地的那份情结也愈发的强烈。
我们离不开自己熟悉的土地,那么就会有一群人因此而聚集,那么这也就形成了第二个关键的概念——熟人社会。人人都对自己的故土有着如上文所说的依赖性,除了极大的吸引力和重大灾害外,大多数人都喜欢和彼此熟悉的人聚居在一起生活。或是因为地域划分在一起,或是由血缘为划分的氏族村落,因而中国的乡村形态总是块状的聚居村落。一个村子的人都互相认识,他们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共通性。费孝通教授还在书中对熟人社会的形成原因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众所周知,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就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他们不需要与外界有太多的沟通和交换,邻里之间的简单交流已经足够。另一方面,中国传统中对家族的传承尤为看重,家庭团结可以互相帮助往往是家族聚居的理由之一。对于家族来说,聚居也有利于对家族整体的管理。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也加强了人们的机械团结。
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则是和“土”有些联系的词——“愚”。城市人总是形容农村人又土又愚,而在费孝通教授看来,农村人的愚不过是城市人对不同的生活形态的农村人的不理解罢了。其实公平的来看,愚的划分实在是不能用城市和农村这样的界限来划分的。农村的愚是什么呢?难道说不会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不会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了解社会娱乐潮流的就一定是愚吗?反之,城市就一定不愚吗?城市人分得清什么时节种什么作物吗?城市人能够知道怎么养猪养牛吗?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方式被冠以“愚”来进行区分,甚至沾沾自喜的嘲笑所谓的“愚”者实在是有失公允。
当然不能不提的是在书中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文字下乡在中国乡村难以实现?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文字的普及显然是必要的。但我们结合前面所说的熟人社会来看,家家户户都是熟悉的人,甚至有一些由血缘连接起来的村落。那么日常生活所需的交流用语言和简单的肢体动作语言就可以完成,他们没有一个必须要使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的环境。另外,中国人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交叉线,由于中国的人情观念,中国人的交往也是如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种差叙格局导致人们交往更倾向于语言,我们有很多的语言艺术,可说的文字的艺术反而没有那么多的研究。
中国的基层社会是极具乡土性的,人们往往会受到自己所处的土地的影响而具备不同的特征。我们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便是对这种社会最贴切的描述。他们生于一方土地,长于一方土地,最终也长眠于这方土地。他们一代代的传承着自己的文化,传承着自己的土地和对土地的感情。中国人对土地的那份情结,那份说不清又道不尽的感情,就是我们对于土地的深厚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