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道德、体制、文官
摘要:《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
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
《万历十五年》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前后的种种变故及这些变故背后的关联并剖析了这许多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其后掀起波澜的机缘”①。世间万事皆有关联,亦皆有因果。而明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都因万历十五年而发生了改变。黄老说,“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他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抽丝剥茧,将万历年间乃至明朝的历史以及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经验与教训,一一细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一.悲剧人生的症结
本书中,作者以不同于以往的观点来审视明代甚至封建社会衰落的症结——从道德的角度。
史学界对于封建社会的衰落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正统的史学观往往是从经济、生产力、政治、文化等等角度来说明。而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很难同意这种看法”。
以道德作为统治的标准,但这一标准又是不明确的,因为道德是由当时的文官集团来解释的。正因为这样的疏漏,使得当时的文官集团可以随意约束攻击别人,甚至相互之间也相互攻击以达到政治目的。从万历朝来看,不仅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等人都是道德统治的牺牲品。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因为得罪了文官集团,因为想要打破那个体制,因为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而惨遭不幸。所以在那个年代,“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②
二.世间再无张居正
“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③黄老这样说。张居正在世时,凭借着万历对他的信赖和敬仰,不断任用自己的亲信,在朝中已能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甚至达到了能压制文官的地步,这样一来整个帝国便有了一个权力的重心。在张居正逝世后,尤其是在立储之争后,万历选择了无为而治,他不再上朝也不再升迁或贬黜任何官员。朝中的官员由于皇帝的不作为而找不到团结一致的理由因而自身内部的矛盾激化,不久便解体成为了一盘散沙。其中虽不乏有壮志想要改变现状者,譬如东林党人,但终究没能在这个王朝江河日下,一泻千里的时候阻挡住他的溃败。
三.与《明朝那些事儿》的对比
《万历十五年》相对《明朝那些事儿》更学术化一点,它的新意在于选取了万历十五年这一特殊年份,对“道德代替法制”这一中国千古传统进行探讨。同时,《明朝那些事儿》以小说的形式将明史阐述了一遍,带有太多个人情感。总之,这两本书都基于史实,但《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对明朝灭亡充满惋惜,对满清带有鄙夷;而《万历十五年》则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从小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是非常客观的。
参考资料:
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
②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
③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世间已无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