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着而活
看《活着》这本书真的会让人觉得心里十分的压抑,那种极度的悲痛让我看后心情非常的低落。我们被生到这个世上很容易,伴随着哇哇的哭声就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忧虑。但是活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谁也无法预料自己的一生会有着怎样的变故,并没有谁能顺顺利利的过完一生。
福贵,原本是拥有家财万贯的富家少爷,整天游手好闲,沉迷于嫖赌,一步步走进龙二的圈套之中。终于在一天晚上输光了所有的家产。地没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房也赔进去了。福贵的父亲活活被气死,一家人搬到茅屋住,怀孕的家珍被老丈人接回娘家。这人生的大起大落,让福贵没有了曾经做少爷时的神气,他为了生活,点头哈腰的向龙二租了五亩地,从此开始过着农民早出晚归的生活。家珍在有庆半岁的时候回到了福贵身边,这一家子也算是团聚了,但是他的母亲又病倒了,在福贵带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银元到城里找大夫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这一去就是整整两年,每天生活在战火中,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中,死亡不是个例,而是常态。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生命卑微如蝼蚁,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苟活着。但有句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面对着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战争,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在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在死人堆中,春生说:“要是能活着回去就好了。”福贵说:“如果能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强大之处。在无法抵挡的天灾人祸面前,人本能反应就是:只要活着,只要有这条命在,就有希望,日子就可以继续下去,日子还有好起来的可能性,再难的坎儿再痛苦的回忆,都会被时间磨平。怀着强烈愿望的福贵如愿以偿的回到家中,看到长大的凤霞,福贵叫着凤霞的名字,可是凤霞只是对他咧着嘴笑,再也不能叫他一声爹。在福贵不在的这两年,母亲病逝,凤霞生病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但是却变得又聋又哑,家珍一个人靠送水维持着这个家。原以为,福贵回来,一家人团聚了,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了。然而,不幸才刚刚开始。
后来啊,有庆兴高采烈的去给区长老婆献血,那个不称职的医生把有庆的血都抽干了,有庆死了。再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一天天加重不能干活了。凤霞嫁给了工人阶级的偏头二喜。二喜虽然是个偏头,但他对凤霞真的挺好,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为凤霞开心,为福贵一家高兴,他们家中终于有一个人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但是好景不长,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二喜在干搬运的活时,吊车出了故障,水泥板整个压到了二喜身上。这一大家子人,只剩下福贵和凤霞的孩子。最后啊,这个孩子也死了,因为家里太穷了,见到半锅的豆子就拼命的吃,最后撑死了。只剩下了福贵一个人,他在集市上买了一头老牛,他们俩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我不喜欢书中的结局,所有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了福贵和那头老牛。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彻头彻尾的悲剧。电影中的结局就要好很多了,家珍没死,二喜和馒头也都在。电影的最后真的是让我很感动,馒头问福贵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什么。他说:“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家珍接了一句:“牛长大了,苦根就长大了。”馒头长大了,所有的时代动荡也就恰好结束了。馒头就再也不用受他的父母,舅舅,姥姥姥爷受过的苦。那时的社会,经历了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时候的可怕。
人的一生确实是很艰难,会面对许许多多无法预料的事故,天灾人祸也是难以抵挡,活着已经很艰难了,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觉得,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