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评小说《活着》

作者:邓鑫婷
主要内容     

评小说《活着》

摘要: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活着》作为一本现代主义小说,写了福贵的一生。整篇小说弥散着死亡的气息,笼罩在一个无法摆脱的死亡的阴影中。

关键词:活着、现在主义、死亡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后来,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原本是拥有家财万贯的富家少爷,整天游手好闲,沉迷于嫖赌。终于在一天晚上输光了所有的家产。福贵的父亲活活被气死,一家人搬到茅屋住,怀孕的家珍被老丈人接回娘家。福贵没有了曾经做少爷时的神气,他为了生活,从此开始过着农民早出晚归的生活。家珍在有庆半岁的时候回到了福贵身边,这一家子也算是团聚了,但是他的母亲又病倒了,在福贵带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银元到城里找大夫时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这一去就是整整两年,每天生活在战火中,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中,死亡不是个例,而是常态。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国家。生命卑微如蝼蚁,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苟活着。

面对着恶劣的环境,残酷的战争,每天都有很多人死在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在死人堆中,春生说:“要是能活着回去就好了。”福贵说:“如果能回去,一定要好好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强大之处。在无法抵挡的天灾人祸面前,人本能反应就是:只要活着,只要有这条命在,就有希望,日子就可以继续下去,日子还有好起来的可能性,再难的坎儿再痛苦的回忆,都会被时间磨平。怀着强烈愿望的福贵如愿以偿的回到家中。在福贵不在的这两年,母亲病逝,凤霞生病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但是却变得又聋又哑,家珍一个人靠送水维持着这个家。原以为,福贵回来,一家人团聚了,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了。然而,不幸才刚刚开始。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作为一本现代主义小说,写了福贵的一生,这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常见思维模式。《活着》以具体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明确的人物身份为核心写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命运,这很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部单纯的现实主义小说。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它视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我们就必须努力开掘小说的现实批判性,特别是小说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现实的批判。这很容易将《活着》与“文革”后的反思小说等同起来。然而,如果我们尊重作者对作品的解释,就可以发现,作者从未提及《活着》的这种现实批判性。虽然有人可以认为这是作者的策略:只呈现事实,不表达观点。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除了作者有意回避的一面:即小说中的苦难与当代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有作者直接表达的一面,那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人对苦难的承受,人的乐观的态度。

这就是说,作者自认为《活着》这部作品的重心不在强调苦难的现实政治原因,而在表现苦难情境中的人的人性。而这种苦难情境,在作者眼里,是超越了政治、民族、文化的局限的,也即是一种恒在的苦难,是人无法逃避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苦难。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能使《活着》的苦难主题超越传统现实主义的规范:传统现实主义也写苦难,但这种苦难往往是有具有原因的,是社会造就的。然而,余华这里也写苦难,但他力图摒弃苦难的社会现实原因,他写的是苦难的宿命。更进一步,余华写的不仅是苦难的宿命,更是人对这种宿命式苦难的承受以及态度,也即人性。

整篇小说弥散着死亡的气息,笼罩在一个无法摆脱的死亡的阴影中,悲情四起。读之,怆然泣下。死亡这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福贵作孽气死他爹,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接着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残忍地夺走了他们鲜活的生命,也残酷地剥去了福贵的希望和寄托。命运在福贵身上无情地开了一连串的玩笑,生活在福贵这儿凶狠地发生一系列的悖谬,他并没有像所设想的那样大福大贵,现实处境并没有遂人心愿使他如他的名字一样福贵一生。人生的三大悲哀,福贵占全了。可是福贵并没有垮掉,他努力地生活在这个相对他而言寒冷暗无天日的世界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我们能意识和感受到生命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能量,“活着”就是生命的挺立,是站着的尊严。在福贵平淡的生活中闪烁着生命的信念,显示出凄凉而无奈的安然,宿命而隐忍的达观

我不喜欢书中的结局,所有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了福贵和那头老牛。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彻头彻尾的悲剧。电影中的结局就要好很多了,家珍没死,二喜和馒头也都在。电影的最后真的是让我很感动,馒头问福贵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什么。他说:“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家珍接了一句:“牛长大了,苦根就长大了。”馒头长大了,所有的时代动荡也就恰好结束了。馒头就再也不用受他的父母,舅舅,姥姥姥爷受过的苦。那时的社会,经历了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时候的可怕。

人的一生确实是很艰难,会面对许许多多无法预料的事故,天灾人祸也是难以抵挡,活着已经很艰难了,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我们要好好的活着,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觉得,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活着》原著

《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_余华_活着_的现代主义解读_》黄伟林

《生本不乐与顺其自然_小感余华之_活着_》王媚

《用_活着_对抗死亡_论余华的小说_活着_展示的生命信念_》乔军豫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