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呆萌牛牛——石犀
第一次走进成都博物馆,感到的是一种现代的时尚感。在这里,陈列着成都平原4000多年的历史记忆。它馆藏文物丰富多彩,包括青铜器、金银器、画像砖、石刻、陶瓷器、书画和木雕等各类文物20余万件。在这里,能尽读成都这座城的千年风华。它们无声地讲述着鲜活的史上成都。
在众多文物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位于二楼展厅中央的呆萌的牛牛——石犀。
石犀,秦汉时期文物,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该兽形石雕长3.3、宽1.2、高1.7,重约8.5吨,形状似犀,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它的耳朵、眼睛、下颔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加上它呆萌的样子,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欢,顺理成章的成了镇馆之宝。
治水文化作为天府之国成都不可或缺的文化之一,此石犀与治水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就曾经让工匠制作过五头石犀,认为这样可以起到镇杀水中精怪的作用。然而这头石犀是否是李冰所打造的五头石犀之一呢?现在还没有得到证实,不过它确实是有测量水位,镇水神兽的功能,所以说呆萌牛牛应与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有关。更有意思的是,当这头石犀出土后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在石犀出土时,正值成都雨水多发的季节,个别地区普降暴雨,甚至伴随着洪涝灾害。市民们讨论说,是因为这座镇水神兽被挖掘出来,所以导致了洪水泛滥。这种巧合也增添了石犀神秘的色彩,为它盖上了神秘的面纱。总而言之,这头石犀见证了古代先民治水的非凡智慧,同时也表达了古蜀先民希望远离洪水灾难的美好愿望。
我在欣赏的时候发现,石犀侧面有许多的小坑,一开始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一边有小孔,一边没有呢?难道这是创作者的创意?后来在听了文物讲解后才知道,原来石犀是在建筑工地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建筑工人在开掘地基时发现有坚硬的石块,施工机械的转头经过多次的尝试都没有进展,为查明原因才看到了石犀的真面目。所以这些小坑是施工机械所留下的痕迹,有惊无险的是,呆萌的牛牛被完整的保存下来。
不同时期的文物都体现着先民非凡的智慧,和他们当时美好的愿望。保护好每一件文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