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向所编写的一部集清谈撰著之大成的书籍。全书收录了由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共约二百年间的名士言行轶事。其中魏晋,特别是东晋时期的内容占主要部分。从这本书中可以一窥魏晋时的名士风流和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笔者仅以此书为主,参照其余论著,从中找出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特征。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政治
【正文】
《世说新语》是一部影响广泛的作品,后世文人从此书中看到的魏晋风骨,为后世推崇与仿效。此书按门类编写,全书共36门,各门类的内容主要是魏晋清谈的内容。
清谈由东汉清议发展而来,二者都以人物品鉴为主。不过因为时代的不同评价的标准,方法,目的也相应有所变化。东汉以察举(地方官吏向中央贡士)和征辟(中央政府向地方征士)的方法选拔官吏,主要依据是宗族乡党对被选人士的鉴定性评语。这便是最初的有意识的人物评鉴。当时称为清议。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儒家道德准则。评鉴方法是根据人物外貌判别人物品格高低的骨相之法。
东汉帝国崩溃以后,为了适应门阀士族创政时期对人才的急剧需要,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举原则,人物评价的标准因而由道德变为才能。与此同时,新建立的曹魏政权设立九品中正制,把家世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人物评鉴的政治意义因而逐步削弱。
由于玄学的发展,导源于对人物品鉴方法的探索。(参考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版)又因为对人物才能的考察,必须涉及人物擅长的学术技艺,而魏晋士人往往沉溺于哲学研究与文艺创作。
这样,东汉士人的人物品鉴活动便演变成魏晋士人的包括哲学(主要是玄学)美学,文艺学在内的大型学术讨论,换言之,也即由东汉清议演变成魏晋清谈。
至于参加清谈活动的魏晋名士,则是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这个阶级的形成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经学取士有关。汉代儒生以经学起家,谋取功名,并世代相传,子继父业。
到了东汉中叶,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相继出现,他们是汉代最高文化的代表,政治上又拥有察举官员的大权。同时在东汉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中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庄园经济。当东汉帝国崩溃,腐朽的宦官,外戚两大集团在合并中同归于尽之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趁机而起,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士族地主政权。
这个政权的基础是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便是为巩固这一制度而设立的),它保证了门阀世族的世袭特权,但同时也导致了世家大族之间激烈的皇权争夺,造成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分裂动乱的局面。
作为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魏晋名士开始时是比较有生气的,他们有才干,有抱负,幻想着“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然而面对激烈的皇权斗争,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全身远祸的生活道路,把他们的热情与才智转入哲学的沉思与文学艺术的创造。
少数人则积极参与了篡权夺位的政治活动。这样,在士族分子内部产生了分化。针对后者的虚伪残忍,贪鄙无耻,前者提出人格上的自然真率来进行对抗,他们以此为原则指导着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文人风貌。这就是广为后人传颂并仿效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所描写的,正是这样一群人物,所表现的,正是他们这种特殊的风度。
魏晋政界的风气,一般是崇尚清言不务实事的。这种不务实的风气,颇受后人讥讽,但在当时却有他们的苦衷,一是仕途由家世决定,是否勤政无关宏旨。二是大族争斗激烈,过于认真反而有激化矛盾的可能,给自己增添麻烦。
总之,魏晋时勤于正事者,如何充,陶侃这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世说新语全书1100余条,政事门类仅26条,由此可见一斑。
士人风气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魏晋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国,未尝不是因为皇权斗争中的巧取豪夺导致统治的不正当性。而魏晋政治权力斗争又集中体现在士族中的世家大族激烈的皇权斗争中。
而夺到皇权的一方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正当性,削弱敌对士族的号召力,便会提倡以孝治国。这也是魏晋时期开的先河。
从《世说新语》中看到了士子风流,也看到了魏晋风骨,但在这字里行间所展现的当时的政治权力斗争却是残酷黑暗的。魏晋风骨也正是对于权力斗争的一种无奈。
【参考文献】《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1957版人民出版社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1984版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章培恒2017版凤凰出版社
《世说新语选译》柳士镇1990巴蜀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