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在维多利亚时期压抑下的人性扭曲 ——道连·葛雷的“变态”表现

作者:何敏
主要内容     

在维多利亚时期压抑下的人性扭曲

——道连·葛雷的“变态”表现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唯美主义小说家、戏剧家,在他的一生之中创作的唯一的长篇小说就是《道连·葛雷的画像》。本文主要通过王尔德的写作背景(维多利亚时期)来分析剧中主人公道连的“变态”欲望——即道连的转变之路。在维多利亚时期被压抑已久的“人性欲望”在王尔德小说之中表现明显——亨利勋爵信奉的“享乐主义”就是最好的体现之一。而在亨利勋爵的教唆之下从“天使”变成“恶魔”的道连·葛雷正是在这一时期被压抑到“变态”的典范。因此,本文主要选取道连·葛雷这一人物,来分析他被压抑“变态”的表现。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变态主要是指道连·葛雷的心里扭曲,并非指其他方面。

关键词:道连·葛雷、维多利亚时期、性格变态

引言:《道连·葛雷的画像》一书出版于1891年(即处于维多利亚时期),福柯曾经在《性经验史》的开头之中这样说道:

“17世纪初叶,人们对性还有几分坦诚。……在这个时代之后,黄昏迅速出现,直至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单调乏味的黑夜降临。”[]

因而在这一时代之中生活的道连的欲望才更有可能被压抑,进而一步一步走向“变态”。本文主要从三个过程来写道连·葛雷在每一时期“变态”表现,即:前期——抛弃西碧儿害其自杀;中期——杀死画家贝泽尔;后期——杀死自己。

正文: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道连·葛雷所处的时代背景——维多利亚时期,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一时期无疑是美好的——国势强盛、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维多利亚人表现出自满、乐观、正统等精神特征。著名散文家麦考莱在他的《英国史》里,也把维多利亚时代看作最富庶、文明、伟大的时代。但是正是在一时代之中出现的“正统”精神特征,却让“性”得到了压抑——“于是,性经验被小心翼翼地贴上封条。”[]而王尔德的笔下的道连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

“有着如此明显的同性恋情节,小说已经发表即在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激起轩然大波,之前已经很久没有一本小说可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被压抑的“欲望”背后人们对“性”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社会对“性”的渴望也是如此,因此道连在这样扭曲压抑的社会之中渐渐走向了“变态”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误入歧途,走向“变态”

前期的道连是一个美丽的少年,王尔德在小说之中对他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是啊,他确实美得出奇:鲜红的嘴唇轮廓雅致,湛蓝的眼睛目光坦然,还长着一头金色的鬈发。他的眉宇间有一股叫人一下子就信得过的吸引力。青春的率真、纯洁的热情一览无余”[]

这时候的道连符合一个“维多利亚时期人”的所有特点——青春率真、纯洁热情,但是在画家贝泽尔的家中见了亨利勋爵之后一切都变了,在亨利的教导下道连慢慢的学到了他的“人生哲理”——万事以享乐为主。因此在道连渐渐的很少再去修道院弹琴而改去剧场看戏,而在看戏的认识了一个女演员——西碧儿,而正是这个女孩子的死亡,让道连性格发生了转折——走向了“变态”。

在西碧儿死之后道连做了一个梦:

“人们大都有过黎明前醒来的经验。……或者度过了恐怖或畸形欢乐的一夜,黎明前醒来时脑海中一一浮现的幻影比现实更加可怕,它们的鲜明的生气隐蔽在种种奇观异象中,正是这种生气使哥特式艺术具有持久的活力,并被看做是专为梦幻病患者创造的艺术。”[]

这里所说的“梦幻病”其实就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面所说的“癔症”,因此在白天听到了贝泽尔说西碧儿死的时候虽然道连他的言语表示不屑,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饱受煎熬的,因此在晚上做梦的时候才会出现“梦中惊醒”[]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道连其实还是没有完全“变态”的,至少在“梦中”我们还能看到受到心理负累的少年。

二、走向深渊,彻底“变态”

在西碧儿死后我们看到了道连已经完全变了,他的性格开始彻底的扭曲了。扭曲的表现之一就是开始疯狂的爱上了收集藏品:

“不知从何时起,他对珠宝发生了兴趣,……他常常整理玩弄收藏在首饰匣里的各种宝石,搬来倒去,理了又理。其中有金绿宝石,它的橄榄绿颜色在灯光下会转成红色;有嵌着银色纹理的乳光宝石、淡黄中泛着绿色的橄榄石、玫瑰红和醇酒色的黄玉;……”[]

这一行为在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荷妮的眼中就是“病态人格”的表现之一:

“……,以我们文化中的一切沽名钓誉的特性来哗众取宠:诸如爱钱如命、收藏古画、收藏古旧的家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冲突。”[]

从卡伦·荷妮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这一时期的道连确实心里开始扭曲了,开始有了不正常的“变态”的欲望。而道连的“变态”正是由于一个矛盾产生的——即享乐主义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在西碧儿死后我们看到的道连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而这样的矛盾的个性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变态”——

“享乐主义中主张的用灵魂解除感官的饥渴的理论,与道德原则中的良知拷问,必然会导致道连精神的扭曲”[]

在这里道连的扭曲性格才刚“起步”,到了剧情的高潮我们才看到一个完全失去理性,性格彻底扭曲的道连——而剧情的高潮就是道连杀死贝泽尔。在杀死贝泽尔之后道连的梦彻底的暴露了自己,他不在感觉惊慌,甚至连心里悔恨也很少:

“这一夜没有任何幻象打搅他,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对贝泽尔的莫名其妙的厌恶驱使道连把他杀死在所坐的椅子里,现在这种厌恶感又苏醒过来,使道连从心里开始冷遍全身。”[]

这里的道连完全不再是那个单纯率真的道连了,对于自己的朋友贝泽尔他竟然采取了这样可怕的手段将他杀死,甚至在言行举止之中还说明是贝泽尔的画像扭曲了自己。这样的话语从他口里说出来其实就说明了道连的心里“病态人格”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所谓的“罪责感”也在道连的心里慢慢的出现。而这一时期道连的“罪责感”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所以他还宁愿保持他的疾病。[]因此道连的扭曲和变态可能是连他自己也没有察觉的,甚至在梦中他还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睡得如此好。而梦中正好反应他“潜意识”里的真实的状态,在杀完人之后,还能淡定的酣睡,这不是变态的性格扭曲是什么?

三、堕入地狱,自我终结

在杀死了朋友贝泽尔之后道连竟然还想到了毁尸灭迹,让艾伦·坎贝尔帮助他把贝泽尔的尸体用药水毁掉,这里的道连已经是在走向深渊了,他的“病态人格”已经完全的表现出来了。他的“无意识”竟然到了杀人之后尸体毁掉,又紧接着开始他的潇洒生活:

“当天晚上八点半,服饰高雅的道连·葛雷的上衣钮孔上插着好几朵帕尔马紫罗兰,在仆从恭恭敬敬的引导下步入纳尔巴勒夫人的客厅。……甚至他自己也不能不惊诧于自己的举止从容,一时对这种双重人格的生活感到十分过瘾、痛快。”[]

就是这样连杀人也不怕才会在自己自杀时带着一种无知且懵懂的态度,但是道连并不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怕死而时时刻刻感到芒刺在背,但对生命本身又漠然无动于衷”[],这样的悖论在道连的身上时时刻刻都在显露,因此这样的矛盾也是他堕入地狱的原因之一。对死亡的恐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心理扭曲:

“希望避免或推迟死亡而产生的对生活的恐惧”和“潜藏在希望永生的愿望之下的对死亡的恐惧”[]

而在察觉到自己的容貌越来越丑之后,道连开始整天的将自己锁在封闭的空间之中,甚至是足不出户。而在这样阴暗的环境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地狱之中的挣扎的道连的形象,他开始疑神疑鬼,怀疑仆人知道了自己的秘密:

“当初他在虚荣和欲望的一时冲动下,祈求上苍让画像代他承受年龄的负担,使他自己永葆光华照人的青春。”[]

此时的道连已经开始走向了一种对自我反思、自我认知的困惑之中,而他最后死亡其实就是在心理扭曲之中走向了“自毁倾向”[]。最后一个阶段的“变态”扭曲其实是最可怕的,他不仅仅是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摧残,更是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摧残。在被那些“享乐主义”的恐惧完全包围之时,唯一能过突出重围的就是——死亡,这就是终极的“变态”,已死亡的形式来救赎自己的变态。就像卡夫卡《变形记》之中的格里高尔一样,只有死亡才能突破“变态”的牢笼。

“性本能有一种施虐狂成分。这种施虐狂实际上是一种死的本能,他是在自恋的力比多影响下被迫离开自我的。”[]

而死之前道连对自己的画像做出的种种行为恰好就是在对自己进行“施虐”:

“道连四下环顾,看见了曾经捅死贝泽尔·霍尔渥德的那把刀子。……于是他抓起刀子,对准画像猛戳过去。……那临死前痛苦的叫喊极度恐怖,惊醒过来的仆人吓得纷纷冲出卧房。”[]

这样的道连无疑是内心扭曲极高的程度,在自己受到亨利勋爵的“享乐主义”的影响的时候,他觉得这就是人生的真谛,但是变态的欲望和心里的扭曲使他完全改变了本来的模样。他就是从西碧儿的死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入了扭曲的陷阱,在杀死贝泽尔之后他面临的就是地狱的深渊。死亡的恐惧在他的脸上慢慢的展现了出来,而这样的恐惧就在他死时的面孔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走进房间,发现墙上挂着东家的一幅肖像,同他们最近一次见到他本人的时候一样容光焕发,洋溢着奇妙的青春和罕见的美。地上躺着一个死人,身穿晚礼服,心窝里插着一把刀子。他形容枯槁,皮肤皱缩,面目可憎。如不仔细察看他手里的指环,他们怎么也认不出这个人是谁。”[]

恐惧在他的脸上放大了无数倍,让人看不清楚他原来的模样,而恐惧的原因就是因为心里的扭曲。罪责感越大恐惧在心里就会越来越甚,在杀人的罪责感的压迫之下,道连开始了恐惧尤其是午夜时分这种恐惧会加速蔓延,通过血液传送到大脑,在大脑的刺激之下心里又变得扭曲,因此才导致了最后的“自我毁灭”。

结语:因此道连的死亡其实就是心理扭曲的变态欲望导致的自我毁灭,而毁灭之前的过程之中,他的行为就是变态的表现,每个阶段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我主要选取道连在梦中的场景来表现他的变态扭曲的过程。因为在梦中他的所有表现才接近于真实,不似白昼时的虚伪。因此在前两个阶段我才会选择梦中的场景分析他的变态表现,但是最后一个阶段因为道连已经接近死亡了,所以在死亡恐惧之下展现的面孔也是相对接近于真实的,因此在最后道连的动作行为都是可以展现自己变态扭曲的心理的。

最后,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本的分析其实还是不够细致的,并且在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时候以及在引用福柯所写的内容时,明显有着对文本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但是在不足之中也有少许亮点,比如运用细读法来分析道连的三个时期心理变态扭曲过程还是比较详尽的,并且通过时代大背景来引入也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文献:

[1][英]奥斯卡·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

[2][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6·自我与本我[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第5版

[3]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美]卡伦·荷妮.消极治疗反应的难题[J].精神分析季刊1936,第5卷

[5][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6]王宇翔.从精神分析批评角度看道连·葛雷悲剧的成因[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16卷3期

[7]李蓓.不敢说出名字的爱——王尔德的同性恋倾向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映射.[J].时代文学,2011.11下半月

[8]石婷婷.《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同性恋特征与王尔德的柏拉图式情感表演.[J].外国语文,2010.10.26卷,第5期

[9]柯卉.说出“不能说出名字的爱”——《道连·葛雷的画像》作为王尔德的同性恋宣言.[J].安徽文学,2010.第8期

[10]何昌邑.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视野中的王尔德.[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第24卷第6期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