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剧之中沉淀直至死亡
——从爱玛和丈夫、情人的关系之中分析其悲剧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最有影响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类似于巴尔扎克笔下的那种华靡的巴黎风貌,而是法国偏远乡镇的社会风貌,因而这部作品也有一个副标题——“外省风俗”。而我们的主人公爱玛和查理就生活在这样的“外省风俗”的文化之中。但是爱玛却对“外省风俗”不屑一顾,更向往“巴黎社会”。这里所说的“巴黎社会”并非实指巴黎社会而是指巴黎上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因此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之中,产生了一个矛盾的女性——包法利夫人。
关键词:爱玛的悲剧、爱情观、性的追求
引言:在包法利夫人短短的一生之中她有过一个丈夫——查理·包法利,两个情人——罗道耳弗和赖昂。这三个男性在包法利夫人悲剧的一生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也导致了包法利夫人的死亡。因此,本文旨在从包法利夫人对三个人的态度来分析她的爱情观,并且在这三个男性身上分析出包法利夫人对性的追求是如何的。
一、无趣的丈夫,乏味的婚姻——悲观的爱情观,缺少“性的追求”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查理·包法利是一个老实且笨拙的乡村医生,爱玛之所以会嫁给他完全是因为爱玛对于浪漫的向往,她以为查理会是一个浪漫而又充满才情的男子(因为他治好了父亲的腿病),但是婚后她却大失所望。因为查理的所作所为可谓让人失望至极:
“查理的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他说,他在鲁昂居住的时候,从未动过上剧场看看巴黎演员的念头。他不会游泳,不会比剑,不会放手枪,有一天,她拿传奇小说里遇到的一个骑马术语问他,他瞠目不知所对。”[]
在婚姻生活开始之初爱玛还是不断的想要启发查理,希望她变成她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浪漫的、有趣的丈夫,但是查理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她失望。那么这里爱玛对于她和查理的爱情究竟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根据福柯的《性经验史》我们可以将爱情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鲍撒尼亚……他区别了两种爱,一种是‘仅仅完成性生活’的爱,另一种爱以考验灵魂为首要目标。”[]
在从爱玛对查理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查理的爱应该是第一种,这种爱情仅仅是一种以繁衍后代的性事为基础的,因为她和查理的思想交流是很少的。他们的爱情并没有达到一种“考验灵魂”的要求,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而毫无无疑,这样的“爱”其实并没有让爱玛能够“安分守己”成为一个好妻子,因为她有自己的“追求”。正如鲁迅先生和波伏瓦所说的那样:
“女性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爱玛作为一名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她不应该简简单单的成为男性的“附庸品”。所以在和查理的相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的她对于爱情其实是抱着一种相当悲观的态度,为何会悲观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对查理的无趣的不满。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二,对于查理无才的不满,这个原因也是包法利夫人出轨的重要原因(她鼓励包法利为一个马夫做截肢手术希望可以“一战成名”但是包法利失败了);其三,家庭财富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一点则直接导致了包法利夫人的自杀。
因此基于这三点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爱玛对查理的爱情其实是悲观主义成分较多的,而在“性的追求”上则完全没有任何的渴望。小说从头到尾都没有描述过爱玛和查理做爱的场面,因此我们看到他们两夫妻其实在“性的追求”上其实是缺失的。爱玛从头到尾也只怀孕过一次,这其实是不合常理的——爱玛年轻漂亮而查理对他宠爱有加,但是为何爱玛在婚后那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怀孕呢?这可以从侧面说明他们两人在“性”上的缺乏,而这样的缺乏也可能是导致爱玛想要出轨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说爱玛对查理的爱情保持着悲观的态度以及他们性事上的缺乏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爱玛在前期其实还是一个受到“社会道德约束”的女性,尽管她内心在骚动但是她对于爱情还是保持着一种忠诚的态度:
“她的思想起初漫无目的,忽来忽去,就像她的猎犬一样,在田野兜圈子,吠黄蝴蝶,追鼩鼱,咬小麦地边的野罂粟。”[]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猎狗”,在提香的名画《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之中我们看到,一个全裸的女子旁边有一只狗,而这幅画就是公爵为了对自己的妻子进行“性启发”而请提香画的。那只狗在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代表着“忠诚”。而这里的“猎狗”其实和画作之中的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猎狗围绕在爱玛周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爱玛对查理诸多不满但是她还是忠诚的(并没有在身体上出轨),而在去永镇的时候这条猎狗却丢了——
“路上发生意外,车回来迟了;包法利夫人的猎犬,在田地迷失了。大家足喊了一刻钟。伊韦尔甚至倒回了半古里路,时刻以为瞥见了,偏又不是;但是没有时间再找,非赶路不可。爱玛又是哭,又是生气,直抱怨查理不好。”[]
而正是在猎犬丢了之后,爱玛开始了自己的“放荡生活”,她不在对查理忠诚,而这一切包法利夫人觉得要怪查理,因为猎犬丢了她认为是查理的错。因此从猎犬的丢失我们看到的是包法利夫人的转变——由忠诚到放荡,而这一变化也影响了她以后的生活。
二、有趣的情人,出轨的激情——“悲喜交加”的爱情观,热烈大胆的“性追求”
除了查理这个丈夫以外,爱玛还有两个情人——罗道耳弗和赖昂,罗道耳弗是典型的情场高手,他一眼就看穿了爱玛内心的饥渴,并且还可以用他伪善的面孔轻易的获取别人的信任——比如,查理·包法利就对罗道耳弗颇有好感但是对于赖昂他却并不喜欢。但是赖昂和罗道耳弗就不同了,对于赖昂我们要分前后两个时期来分析。前期,他是一个英俊知识渊博的正直青年,尽管爱着爱玛但是看到爱玛已经身为人妻,他没有跨过那条道德的底线;而后期,在巴黎经过“熏陶”的赖昂完全变了,他成为了一个对于社会道德没有羞耻感的人,公然的追求爱玛让她成为了自己的情妇。
1、爱玛和罗道耳弗(但是他们的爱也是只停留在鲍撒尼亚所说的第一个层面),在爱玛和罗道耳弗的关系之中我觉得更多的应该可以看成是罗道耳弗对于爱玛的“诱奸”。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这样就对他们不合法的关系添上了一些犯罪的成分,这会让罗道耳弗的行为更加的鲜明。但是又为何说这是“诱奸”呢?从书中可见——
罗道耳弗一直站着;爱玛几乎等于没有回答他的问候。他说:“我呀,有事忙,又害了一场病。”……
他用一种忧伤的声音对答道:“啊!您看,我不想来,我有道理;因为您这名字,您这名字充满我的灵魂,可是脱口而出,您又禁止!包法利太太!……哎!人人这样称呼您!……其实,这不是您的姓;这是别人的姓!”[]
罗道耳弗的语言都不是出自真心,他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和爱玛能够有“鱼水之欢”,因此他的甜言蜜语更像是一个对“性”渴望的男人对无知少女的“引诱”。正如里西亚斯在《论埃拉托斯泰尼的谋杀》中所说的,
“诱奸者腐蚀了灵魂,以至别人的妻子对他们的亲近胜过对自己的丈夫,他们成了别人家的主人,还是是谁的,也无人知道,”[]
因此我们从罗道耳弗的行为来看将他称为“诱奸者”其实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并且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诱奸者”的行为。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爱玛在这场“诱奸的犯罪活动”之中获得了快乐,她好像回到了自己未婚的时刻,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会在查理出门之后悄悄步行跑到罗道耳弗的家中与他相会,并且他们在院子里面幽会之时她还觉得无比的新鲜刺激,好像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因此她对罗道耳弗产生了一种“类似爱情”的情愫,并且对他很信赖,在她提出要一起私奔的时候,罗道耳弗假意应承但是爱玛却当真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爱玛其实对罗道耳弗的爱情是乐观的,她觉得自己可以和罗道耳弗私奔并且实现自己浪漫的“爱情梦”,这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之中的女主角安娜的行为几乎如出一辙,但是奈何那些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因此在私奔不成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爱玛,这件事成了她的一个结,无法解开。
而在和罗道耳弗的交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的爱玛对“性的追求”是十分强烈的,在她和罗道耳弗偷情的过程之中,她甚至敢在夜晚时裸体出门见情人——
“不过蜡烛耀眼,他转向墙壁睡着了。她屏住呼吸,微笑着,心跳着,不穿衣服,溜了出去。罗道耳弗披一件大斗篷,上下裹好她,然后胳膊搂住她的腰,不言不语,把她带到花园深处。”[]
对于她全身赤裸出门的情况除了是想和罗道耳弗做爱,我觉得其他任何理由都算牵强,并且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次,在和罗道耳弗交往的过程之中这样香艳的场面随处可见。但是在“性事”上大部分时候还是罗道耳弗在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他对于爱玛的影响力就像是一个“老师”在教会自己的“学生”如何进行“偷情”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在男性(也就是罗道耳弗)占据主导地位的偷情活动之中,爱玛虽然是悲剧的但是还不至于走向深渊(死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爱玛在和赖昂偷情之时,爱玛一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在情爱上),甚至连赖昂有时都觉得好像无法掌控爱玛——
“他不敢盘问她;不过他见她经验丰富,总觉得她过去一定经过各色苦乐的考验。一样风情,从前倾倒,现在他有一点害怕了。而且他反抗她的一天打似一天的统治,这种持久的胜利是他怨恨爱玛。他甚至企图不再爱她;可是她的小靴一咯噔,他便把持不住,就像醉鬼见到了烈酒一样。”[]
在福柯的《性经验史》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要想有‘好兆头’,梦中的性行为需要服从一种‘同构性’的一般原则。大致来说,这一原则有着两种形式:一是‘体位相似’的原则,二是‘经济适度’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来看看包法利夫人和两位情人的关系,从“同构性”原则来看:爱玛和罗道耳弗的情爱经历一般都是罗道耳弗占据主导地位的,因此他们的情爱关系是符合“好兆头”的标准的——较为有钱的罗道耳弗占据主导地位爱玛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在和赖昂交往时这样的“同构性”原则被打破了,赖昂作为一个男性竟然被爱玛“牵着鼻子走”,这无疑是“坏兆头”的表现——因为常规的“男人主导地位”被打破了。
因而我们从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罗道耳弗抛弃爱玛之后爱玛没有死,但是在遭到赖昂的抛弃时爱玛却选择的了自杀,这一切都是早有预兆的。(遭到抛弃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也是爱玛自杀的原因之一)
2、爱玛和赖昂在早期的交往之中(主要指赖昂在去巴黎之前),我们可以说二者的交往时有一定的“灵魂伴侣”的意味,他们两人的思想相契合,热爱文学读的书也大致相同,最重要的是赖昂的学识要比爱玛渊博,因此爱玛对于赖昂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在他们一起牵手散步的途中我们看到爱玛对于赖昂的那种喜爱之情其实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尽管二人互相爱慕却始终没有跨越道德的底线。因此在两人前期的交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感觉其实有点像“灵魂伴侣”,但是还没有达到可以经受“灵魂考验”的高度。
而在后期和赖昂的交往之中就是“性”的成分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他们的谈话越来越和爱情无关。爱玛给他写信,离不开花、诗、月亮、星星——热情衰退之后的这些稚拙手段,无非是借重外援来使热情复苏。……她脱衣服,说脱就脱,揪开束腰的细带,细带兜着她的屁股,窸窸窣窣,像一条蛇,溜来溜去。”[]
因此在后期我们看到的爱玛对于爱情其实悲观的,甚至连谈话也和“爱情”无关了。她对于赖昂开始的时候还想谈谈心以为两人之间的交往是爱情,但是之后她就不再这样觉得了,至少对“性的追求”使她渐渐忘记了“爱情”的存在。
而爱玛在“性的追求”上似乎比和罗道耳弗在一起的时候更加热烈疯狂了,在和罗道耳弗的交往之中对于“性爱”是罗道耳弗占据主导,而在和赖昂的交往中的“性爱”则是爱玛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爱玛的蜕变就是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她在“性的追求”上如此的疯狂大胆其实也是为爱玛的死亡做了铺垫——
“但是在这冷汗涔涔的额头上,在这期期艾艾的嘴唇上,在这双迷惘的瞳仁里,在这两只胳膊搂抱之中,赖昂觉得像有什么极端的、模模糊糊,凄惨悲切的东西,神不知鬼不觉地,轻悠悠来到他们中间,要把他们分开。”[]
而我们可以想象这股要把他们分开的力量其实就是“死亡”的来临,因此爱玛越是肆无忌惮的疯狂其实死神就离她越近,而纵欲过度其实也是就会导致金钱的流失的先兆:
“哲学家和医生们的性伦理中常被提及的一个要点:即徒然浪费和精液,无法获得后代(唯有妻子能够确保后代)。……梦中嫖妓可能预示着死亡。”[];“性行为带来的‘消耗’和‘获利’必须适当地调节:在数量上(为了一点点快感而耗去大量的精力是不吉利的)……”[]
福柯在《性经验史》之中所说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男性的,但是我觉得放在爱玛这个女性人物的身上也完全没有违和感。虽然她和罗道耳弗和赖昂的关系不是“嫖妓”,但是在消耗精力这件事情上本质上还是相同的。男性过度的追求快感消耗精力是不吉利的,会导致财富的流失(精液象征着财富),同样的道理女性的过度纵欲,像爱玛那样对“性的追求”过于强烈也会导致“不吉利”和财富流失,而爱玛最后的死亡和债台高筑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结语:爱玛这样的女性无疑是一个悲剧的典型,她的悲剧其实就表现在她的爱情观之中,隐藏在她对“性的追求”之中。其实爱玛这个女性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女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批评她是一个荡妇,但也不能赞扬她的出轨行为。因此,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评价爱玛其实就是这样——“包法利夫人既不是坏女人也不是圣洁的女人,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
参考文献:
专著:
[1][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8)
[2][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
[3][法]波伏瓦.女性的秘密[M].晓宜,张亚莉等,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鲁迅.无花的蔷薇.[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论文:
[1]李云峰.福楼拜的艺术视觉与道德气质.[C].边恩国.外国文学论文集.北京:文艺出版社,1985
[2]侯小珍.性格决定命运——探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根源.[J].甘肃高师学报,2017.第22卷第8期
[3]倪金艳.激情的渴望与理性的缺失——分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J].西部学刊,2014.04
[4]王玉.爱玛悲剧命运的根源——浅析《包法利夫人》.[J].新西部,201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