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爱情之悲剧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山楂树之恋》主要向大众展示的是一份发生在文革时期的纯粹勇敢的爱情,那个年代的爱情保守,需要在乎别人的看法,需要顾虑太多太多,虽然现在的爱情也不能做到什么都不管不顾,但相比与那个过分陈旧的年代已经好了太多。
《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因要把村史写进教材而去往西坪村实地考察的静秋在路上看到了一株未开花的山楂树,并结识了在地质勘探队工作的孙建新(老三),朦胧而纯美的感情也不知不觉在二人之间蔓延开来,但由于静秋需要经过学校留校任教的考察,二人不得已只能偷偷地在江边的亭子里见面,老三经常给静秋送东西,甚至为了带因翻修操场脚被石灰灼伤的静秋去医院而不惜在自己的胳膊上划了一刀,但在送静秋回家的路上被静秋母亲发现,并被告知在静秋工作稳定前不得相见。二人只能暂时按捺住思念。后静秋得知老三在医院便告假跑去医院,但病房里的老三却说自己只是得了感冒。静秋信以为真,两人度过了甜蜜而愉快的一天,临走时,老三送给静秋一块山楂红色的布料,让她做一件衣服。这之后,静秋便再也没有了老三的消息。一天,一个解放军来到学校找到静秋,说老三想见她。静秋换上了那件山楂红色的上衣,之后便被一辆汽车送到了一家医院,病房里,静秋终于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爱人,可此时的他却已经奄奄一息,原来老三真的患上了白血病,弥留之际,他目不转睛地望着天花板,因为那上面贴着静秋的照片。静秋跪倒在床前拼命地呼喊着爱人的名字,但却没能阻止他的离去。老三走了,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埋在了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下。
全剧最让我感动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在河边分别的时刻,两人在河的两岸互相做出拥抱对方的动作,静秋几次回头,依依不舍,在当时的静秋看来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分别,但在老三看来这便是永别,静秋不知道老三在做假装拥抱时心里是多么的痛苦,待二人再见面是已是生死的别离,现实,就像面前的这条河一样,让二人永远地分离,这个细节触动到了我。二是静秋在老三病床前一直喊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再到老三看着天花板上自己与静秋的照片流泪死去的场景。可是最让人泪崩的地方,我认为是影片后来显示出一句话:“等你爱上谁了你就知道,在这世上有那么一个人,他宁可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的。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将全剧悲伤的情绪推至最高潮,让人再也抑制不住眼眶中的泪水。
整部影片一直萦绕着一种平淡的氛围,没有太大的起伏,许多场景也因为影片时长的限制被转化为一段话来进行过渡。这种过渡的方式在我看来是好的,在一些情况下文字比直接演绎出来更具有冲击力和触动感。整部影片注重细节描写,例如老三去车站接静秋,二人再回西坪村的路上先是用一个木棒牵着,到最后老三慢慢从木棒的一端挪到另一端牵着静秋的手。还有静秋让老三留宿的那个场景,没有对白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表达出那个年代爱情的保守与老三对于静秋的深刻的爱,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又例如静秋在医院大门外等候,示意让老三回去,老三只是退了几步,假装离开,继续观望。相爱,就是两个互相放心不下的人。一系列的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观众慢慢的看到两个鲜活的年轻人的形象与他们之间那份纯粹而美好的爱情。
静秋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当爱情收到母亲的“阻挠”时会胆小,压抑对老三的思念,不与其见面,但会在知道老三住院时撒谎请假去照顾老三,这又体现了静秋勇敢的一面,性格上带有那个时代的特有的保守。而老三孙建新是一个不符合时代背景的人,他因为父亲的缘故所以不把上一辈的事与自己的事结合到一起,甚至说是反抗那个时代的人。但现实终究是现实,命运是残酷的,原本可以长相厮守的两个人因为疾病而生死相隔,结局令人唏嘘。
人们对于《山楂树之恋》的评价或许有好有坏,但在我看来,整部影片较为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刻画了两个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观众展示一段纯洁但终有遗憾的感情,静秋不能等到二十五岁再与老三在一起,但她一定会等他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