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版《活着》与小说《活着》的分析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因为小说《活着》是一本苦难深重,极具感染力的书,所以连著名导演张艺谋都选择这部作品来进行影视化改编。
小说《活着》主要讲述了福贵因为年轻时好赌成性,赔光了自己家剩余的一半家产,一夕之间从一个养尊处优、人人献媚的富家地主少爷沦为可以肆意被人践踏的穷农民,父亲被自己输光家产而活活气死,带着母亲、怀着身孕的妻子和年仅四岁的女儿搬到了农村的一处破屋。不久母亲因为福贵被掳去打仗了无音讯以为自己又去滥赌在儿子离家三个月后病死,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凤霞因为发高烧却无钱医治而变成哑巴,妻子家珍用自己的力量勉强支撑着这个家。儿子在学校为县长夫人献血却被无良医生抽干血而亡,妻子重病,女儿凤霞好不容易嫁了一个偏头丈夫二喜,却因产后大出血死在医院。妻子也因此大受打击,原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孱弱,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留下福贵、女婿二喜和孙子苦根三代三人。可在苦根五岁时,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从此爷孙二人相依为命。但在苦根七岁时,生了一场病,福贵在去耕田前特意煮了一大锅家里很少煮的豆子,不料当福贵回家时却发现苦根嘴唇发青的躺在床上,苦根被豆子噎死了。从此只剩下福贵一人了,苦根死后的第二年,福贵在集市上买了一头老牛,取名为福贵,一人一牛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小说中的福贵,最后只有一头老牛陪伴着他,所有的亲人都已经去世,他的苦难更加深重,带着一种沉重的悲凉。
而影版《活着》,故事前半部分的发展与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福贵从一个农名变为一个皮影戏表演者,一家靠皮影为生。从有庆的死亡开始有了改变,有庆不像小说一样被抽干血那么残忍的死去,而是太困了在墙后面被春生开车撞着的倒下的墙砸死了,虽然没有小说那么残忍,但也会让人感到悲伤,凤霞嫁给了跛脚的二喜,生了个孩子叫馒头。虽然凤霞因为大出血而死。但影片最后福贵、家珍、二喜、馒头三代四个人依旧还活着,对比小说,电影就没有那么沉重,更加真实,贴近现实生活。
小说中的福贵的一生在我看来就是苦熬的一生,他的人生充满了不幸,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开,命运加注在他身上的苦难着实太多,也太深重。但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福贵原本沉重的生活,起码还有一点生活下去的希望,有亲人在身边,不至于独自一人度过余下的人生。电影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苦难,小说中福贵极致的苦难已经不是原本现实生活中应有的状态,是小说把平常人所能经历到的苦难全部加注到同一个人身上,实际上真实的人生不仅仅只有苦难,更有不幸中的万幸,有幸与不幸才是人生真实的状态,福祸相依才是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