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读书报告

作者:刘巧
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读书报告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王笛

行政管理一班刘巧173010065

一、提纲

1、作者介绍

王笛,出生于1956年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同时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3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CHUS)会长。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霍普金斯-南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中心(NHC)、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任研究员。1993年出版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区域史研究的代表作。英文著作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其中译本《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目前正在撰写其成都茶馆研究的第二卷(即1950~2000年部分)。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本书应该说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上的一个实践,理解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不仅从微观角度了解成都,而且对认识20世纪中国城市、城市社会以及与中国政治之关系都将有所裨益。微观历史研究取向可以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茶馆提供了研究下层民众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仔细考察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起来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2、摘要成都地处相对封闭的长江上游地区,成都平原被众山环抱,被认为是“整个中国最富裕、土地最肥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北方,人们聚居在村庄里,但成都平原的农民则是散居的,如果从空中俯瞰,可见独立的农舍点缀在田野上一丛丛竹林之中。成都历史悠久,不少西方人对她不吝赞美之词,如“最好的城市之一”、“一个小北京”、“像京都一样的古典风情”等等。直至19世纪末,当沿海城市由于西方冲击经历剧烈变化之时,成都得以保留其传统,到成都的西方人惊奇地发现,“西方对成都的影响微乎其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都是中国内地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从清末到1920年代,成都人口为34万-35万人;1930年代到40年代,为44万-45万人,1945年其人口规模达到74万人的顶峰,1949年降至65万人。成都有城墙环绕,整个清代只有四个城门与外界相通。从辛亥革命到1930年代,又开凿了三个城门。在城墙之内,成都还有两个被城墙包围的小城,即少城(又称“满城”)和皇城。少城位于城西,清代为旗人居住,一堵城墙把其同大城分离开来,但辛亥革命后这个城墙被拆除,少城和大城合而为一。皇城为汉代遗址,明代重修,位于成都城中心,周围御河环绕,内称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便在此举行。虽然清廷覆没后其不断遭到破坏,但幸存到20世纪60年代,直至“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摧毁(见地图1)。喝茶作为中国日常生活重要部分有着漫长的历史,正如民谚所称:“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今日世界饮茶之习源于四川,远可追溯到西周,秦统一中国后,方传到其他地区,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在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在幽雅的环境中饮茶,文人骚客经常描写他们一边品茗一边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清代画家郑板桥据称是“茶竹双痴”,作画时茶与竹不可或缺,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渗绿色”,然后“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显然郑板桥试图远离世俗的尘嚣,在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茶馆不可能营造这样一种心境。在成都,虽然茶馆具备了茶竹两者(使用竹椅,很多茶馆即坐落在竹林中),但通常是顾客盈门,熙熙攘攘。人们去那里不仅是喝茶,也追求济济一堂、熙熙攘攘的那种公共生活之氛围,这或许反映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大众与精英文人的不同品味和情调。

选自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二、对本书的评价

1、他人评价

1.物质公共空间是载体,其确立当然可以扩展公共领域,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使得物质空间得以成为公共空间;2.成都“地方文化”能被抽象出并再其他地方营造和培植,物质空间的提前建成怎么与这一营造和培植过程相辅相成?3.当某种行政力量过于强大时,如何再有限的运动空间内尽完成“2”中相辅相成的过程?

作者:被灌醉的历行君2018-04-10

来源:豆瓣

2、选题和视角都值得学习,但作者反复尝试的理论升华并不成功。“知识精英VS市井大众”、“西方模式VS本土文化”、“国家权力VS地方传统”,对这三对关系的分析浮于表面,丰富生动的细节反而被困在了常见的西方理论模式里,导致这些看似分明的价值对立更像是其本人的想象。另外读过之后更觉得老舍先生真是太了不起了。

作者:兔子晴2014-03-02

来源:豆瓣

3、我的感悟

茶馆文化

作为一名高中读理科的学生,每次都让我写读书报告我是很拒绝的。因为文笔不好,半天憋不出几个字出来。这次我选择的是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这本书。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呢?从老师给的读书书目中,我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我想可能是因为自己是成都人,对“茶馆成都”这两个词比较敏感吧!

看了这本书后,我了解到了,本书是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考察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现象,茶馆不仅仅是人们喝茶,休息的地方,而且在茶馆可以了解到成都的各种事件,也是一个工作场所和地方政治的舞台,在茶馆也可以发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细节等等。另外一方面,茶馆也作为成都的一个社交场所,很多人在茶馆交朋友。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成都给人以舒适、安逸、悠闲的影响。成都人尤其爱好打麻将,喝茶。当然,由此成都的茶馆也是十分多的,就我而言,我也经常看到,街边有很多茶馆,一行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一人一碗盖碗茶,你一言我一句,一个下午就在聊天中度过了。

在以前的成都,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茶馆,因此,茶馆生活就成了成都人民生活方式的一各最真实的写照,作者以研究成都茶馆为中心,再现了成都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勾画了在最基层人民的公共生活的完整画面。让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这个城市,和它的生活方式。

细读了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一书后,让我对作者和这本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作为一名历史学家,在对茶馆进行研究时,细节把握的非常到位。作者通过对茶馆座椅、桌子等的详尽细致的描述,都给人极强的画面感,仿佛就在眼前。可能是因为作者也和我一样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吧,才会把茶馆中那样的氛围,场景描述的那么生动吧。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知识精英与市井大众、西方模式与本土文化、国家权力与地方传统这三对的关系,在我看来,这是比较新颖的,细节也是十分的生动形象。

从题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上来看,茶馆不仅仅是体现了成都的公共生活,也体现了它的微观世界。在我的理解中,公共生活就是指,人们都可以在茶馆中娱乐,消遣,在茶馆,不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微观世界中,茶馆便折射出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变化多端,面临着无数的诱惑。人们可以在茶馆追求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成为了娱乐场所。

书中主要是从茶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作用、茶馆的经营和对成都的影响、茶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等三个方面来写的。他们在茶馆进行交易,生意往来。王笛所写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让我们从社会低层出发来看待历史,通过对茶馆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1900-1950年成都人的生活风貌,虽然大抵现在成都人们也爱坐茶馆,走在成都的老街巷中依旧可以看到与当时相似的茶馆,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与现在茶馆不一样的氛围。着实让人向往。

三、参考

1、豆瓣有关评论

2、《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3、知乎有关评论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