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乌泱泱一片国军死尸里,富贵和春生目光涣散间全是劫后余生的庆幸,葛优饰演的富贵,干瘪怯懦,只喃喃:“春生,咱可得活着回去啊!”
“活着”这个动词在电影中即是人们原本平静普通却身处不可逆转时代大洪流的写实状态,同时又是大时代小人物最朴实辛酸的愿望。在乱世里面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福分,其他的什么尊严、情爱慢慢捱着,总会拥有。富贵嗜赌把家底败光是活着,把老爹气死、贤妻气走是活着,在国民党残兵游勇里做苦力也是活着,无论百姓生活酸甜苦辣,也无论家国阴晴圆缺,缄默着悉数全收便是我们普通人活着的真谛。
影片少不了要和原著对比。导演张艺谋和李安一样,总归还是心软了,前者更改了友庆那黑暗残忍的死法,反而赋予其一种宿命似的结局,更在影片最后,给了富贵一个残缺却还没有残败的温暖家庭,小孙子馒头是全家的希望。后者李安导演也不似才女张爱玲那般心肠冷酷,电影《色戒》结尾,易先生总算没白负王佳芝的一腔爱意。由小说文字转变成影视化作品的过程尤为复杂,在大师作品中,每一帧镜头都蕴含深意,因此改编的合理性十分值得深究。
电影《活着》分四个阶段,讲述了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和“以后”的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好赌成瘾,中了牌友龙三圈套,将徐家百年老宅输得精光,期间他气死了老父亲,结发妻子家珍也回了娘家。落拓的福贵终日于街头倒卖家产,有一天,他的摊位前出现了怀抱儿子的家珍,贤惠的家珍和娘家闹翻也要回来,还给福贵生了白胖可爱的儿子友庆,家珍回来后,这个破败的家庭逐渐走向正轨。福贵向龙三要得皮影,家珍照料婆婆,大女儿凤霞也忙前忙后,新生活仿佛眷顾这个家。然而,福贵在一次演出中和春生一齐被抓了壮丁,小心翼翼粘好的家庭裂痕,顷刻间又成碎片。
后来,解放军俘虏了福贵春生所在的国军,并发放路费,福贵终于回家了。然而,就在他给解放军唱皮影戏的那天,老母亲溘然长逝,女儿凤霞也因为几年前的发烧而失声成了哑巴。历经磨难的一家人发誓绝不再分开。
时间来到了五六十年代,在轰轰烈烈政治运动的席卷下,福贵一家也极其积极投入。可是担忧家庭成分于是便想要更加使出全身力气来挣好名头的念头过剩,间接导致友庆失去生命。从此,福贵家珍身边没了懂事乖巧的儿子,凤霞身边再没了那个敦实可爱的小男孩,于巷道朝欺负姐姐的小坏蛋扭打的身影。
后来,凤霞大了,也成了家,竟没想到大出血而死。福贵先丧父母,再送儿女,老妻病榻缠绵,所幸,所幸,活着的还有女婿和意味着全家新希望的孙子馒头。
无论生活酸辛苦乐,生命便是如此每时每刻不知如何是好,只要竭尽全力地活着,就是在人间世最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