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外公和外婆是在一路吵闹中相伴到老的。
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还并非自由恋爱。外公和外婆结婚之前,只见过几面。按外婆的话说,当时的外公就是高高大大,干活是一把好手。也许在那个年代,很能干活,这一点,就很能接受长辈的认可吧。
于是乎,外公外婆便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结婚了。外公给一米七多的大高个,外婆一米五多瘦瘦弱弱的,自然不太跟得上外公的脚步。外婆后来回忆起,有次和外公走夜路,乡下的田间小路还混杂着蟋蟀声和泥土的味道。外公麻利的在前面走,年轻精力充沛,流的外婆一人在身后小跑着追赶外公的脚步。可是,一不留神,外婆摔了一跤,外公听到动静回头看了一眼,走回来将外婆抱起,关切的嘱咐慢一点。外婆说,当时心里就暖暖的,眼前这个人,除了白天能干好活,原来也是温柔的人。
当然,外公到底还是粗人,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土地还是公有,日常开销还需要为公社干活赚取。后来土地实行私有制后,外公也算是找到了“爱好”,也就是种菜。也许不是爱好,是那个时候生活所迫,总得有人赚钱养家。
年轻的时候,外公也曾有段时间靠“烧窑做瓦”为生。现在我不能想象五六十年代是如何“烧窑做瓦”的。总而言之,那个时候的外公外婆是不太自由的,这样的“不自由”即来源于五六十年代社会的影响,也来源于自身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对于大字不识的外公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印象中,外公外婆总是吵吵闹闹,尤其是吃饭的时候。一天下来,只有晚饭时间是放松的,意味着一天的劳作结束了。外公多年来不抽烟,但嗜酒,有酒有肉是最开心的。二两小酒下肚,脸上泛着些许疲倦,谈谈家长里短,聊聊村里的人事啦。往往这时候,是最容易发生争端的时候。外公呢总是喜欢道听途说,外婆喜欢纠正外公的道听途说。激烈之时,谁也不让谁。往往是老两口赌气,像两个老小孩儿。
即使吵吵闹闹,也伴了大半辈子了。
翻家里的相册,其实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挺好看的。只是生活把它们磨砺的沉默朴素。真的是这样啊,岁月在他们脸上,手上,所以所以...留下了太多痕迹。外公外婆为家人承受了多少不能承受的生活之重。
傍晚时分,窗外是成片的晚霞。
想起《野罂粟》中如是说道:
“阳光穿过窗,停在脸上,你说看看吧,岁月多长。阳光很惆怅,洒满胸膛,你说再见吧,我直至远方。”
我想念外婆的声音了,窝在椅子上,往家里拨通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