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从李白、杜甫、李煜的诗词 探讨“月”在古诗中的审美意象

作者:王婉云
主要内容     

从李白、杜甫、李煜的诗词

探讨“月”在古诗中的审美意象

摘要:分别从李白、杜甫、李煜三位唐代诗词大家的作品出发,站在情感抒发角度结合诗人个人背景和所处社会情况探讨“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李白;杜甫;李煜;月;古诗词

“月”在古诗中向来是诗人尤其喜欢使用的一种“大众意象”,而与大多数诗歌意象相似的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情感限制,它在诗词中起到什么作用往往是由诗人的心理活动决定的。

而与大多数诗歌意象有所区别的,便是“月”这一意象大多数时候都是起到一个放大内心情感的作用,正是“哀者看月更哀,喜者看月更喜”,月亮在诗人心中是一个抒发情感的载体。它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审美意象,不仅仅在古诗篇幅中占了极大的一个部分,本身的内蕴也随着使用之人的增加和承载情感的越发厚重而演变得越来越丰富。现在,我从李白、杜甫、李煜三位诗词大家的作品出发,简略地分析一下我个人对于月亮这个意向在他们诗词中所起到的审美作用。

众所周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作品向来放纵不羁、豪气万丈,袖口一吐造就半个盛唐,还是“天子呼来不上船”、向来看不上名利权势的自由人,一向随心所欲,心中并不存多少细腻的情思,因此,在他诗歌之中的“月”少有忧愁的色彩,而多是华美大气的,如他那首《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是独自一人饮酒,沐浴着清冷的月光本该有寂寥之情,但李白似乎丝毫没有感觉寂寞,反而对月畅饮,透露出孤高自傲的内心世界,只在深处埋着一丝因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带来的小小的孤独,因而视明月为自己的至交好友,在《泾川送族弟》中也言:“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

李白诗中的月亮除了被他当做好友举杯对酌,还常起到表达他赤子之心的作用,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他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送张舍人之江东》中,他写“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李白的感情从来是大肆流露出来的,他几乎没有特意地去细腻雕琢自己的情感,而是“言心中所想”,即使语言不够华丽,但总能完美地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月亮正是他传达途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从传递工具这一点来说,杜甫的诗歌同样经常用到月亮的这一用法。杜甫不同于李白,他向来多愁善感,人在朝堂之外却心怀天下,关心庙堂又担忧百姓,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有舍己为人之感,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月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就多是愁绪万千的了。他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他流落在外,对着明月思念妻子;而相隔万里之下,凝望着同一轮月亮的妻子,或许同样也在思念着他,由此出发,诞生了这首诗歌。而他“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凝望着这一轮孤独的圆月,心中不知是否明白了母亲对父亲的情思。在当时唐朝民不聊生的战乱环境下,杜甫这首诗又不仅仅是在表达他这个小家庭的分散之苦,同一轮明月照耀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的家庭,他通过月光来传达这无数个百姓互相之间的思念之情,他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这轮明月上,以它作为载体,来树立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怀。

而从“同一轮明月”这个不变的意象上来说,比起杜甫,李煜的痛苦怕是要来得更为汹涌一些。身为晚唐的亡国之君,李煜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这个满身疮痍的大唐已经不是他一人之力所能挽救的,因此他失去了故土江山,被软禁在小院之中,独自登楼望月,凝视着这轮他幼时曾在深宫之中锦衣玉食之时同样如此凝视过的月亮,心中山河破碎、国家凋零之痛更是切骨。因此李煜的诗歌之中,月亮不管是满月还是弯月、是在怎样的天气情况中看见的,往往都带着深切的忧愁和痛苦,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望着弯月,心中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然而他望着一轮满月,心中又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总之,在这轮不变的月亮之下,他故土依旧,但江山易主,那种无力之感沉重而压抑。而在部分诗词中,李煜时常被明月勾起从前的美好回忆,但美好的已经是过去,与现实两相对比之下,他迎来的只会是更加浓郁的愁思。

同样是常以月亮作为载体,李煜的愁与杜甫的愁又有所不同了,杜甫是一介百姓,心中即使操心国家与百姓,但他实质上是没有太多力量去改变现状,只能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但李煜不同,李煜身为一国之君,坐在龙椅上,却回天乏术,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一天一天消亡,最终落在敌人手里,自己甚至被俘虏软禁,他心中是亡国毁家之恨,恨叛军冷酷无情,又恨自己软弱无力。最可怕的不是无法干预,而是身处局势中央,却无能为力,李煜背负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愁思,诗歌成为他抒发内心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他的作品之中,愁绪之情,往往溢于言表。“月”作为他感情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同样是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苦痛。

这三位著名的诗词大家作品之中的“月”这一意象有着不同的内蕴,李白的“月”是华美孤高的,杜甫的“月”是颠沛流离之情与心怀大众之思的融合,李煜的“月”则承载着亡国之痛与囚禁之苦。除去这三位诗人,“月”在其他诗人的笔下,又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之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情感寄托,在诗词曲上都有着极高的审美意义,而中国人特有的细腻的内心世界,也通过“月”这一典型的情感放大工具充分地展示了出来,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亘古地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廖悰.李白诗歌月亮意象之文化心理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06):28-31.

[2]赵紫艳.杜甫诗歌中月意象的内涵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09):199-200.

[3]范松义.李后主词中月意象的解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5):37-39.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