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耶维奇
——她书写时代的苦难和勇气
2015年10月8日,因为她对这个时代苦难和勇气的写作,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这一点,有人认为“她早该获得诺贝尔奖了”,也有人认为“她写出的东西不是文学,不应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之众说纷纭,许多文学大家各执己见,但既然她获得了这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就证明,她写的文章是具有高度价值的——至少作为她一个衷心的老读者,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她的文学很奇特。她写的文字里面,找不到作者的影子,作者作为一个“幕后的采访者”隐没在故事背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主要职业不是作家,她是一名记者,她用她自己一力开辟出的、一个全新的文学流派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攀上顶峰——在她早期的作品中,还能稍微找到一点她自己的影子,例如“记者”这样的字眼,但到了后来,连“记者”二字都已经没有了,整篇文章都是讲述者一个人的舞台,她只是一个倾听者,记录下来这一个个感人至深或者痛彻心扉的故事。正如她的获奖词所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她的文章不是普通的文学作品,更像是历史的记录册,把一幕幕悲欢离合人间惨剧或是艰难处的苦中作乐原模原样地纂刻下来。
初次接触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是高中时候读到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起初买它只是因为她刚刚获得了诺奖,冲着这个名头去的,拿到手过后却再也放不下了。她善于探索人们的心灵,写了很多很多的故事……但我现在只想重点说一说这一本。因为这么多年来,这是唯一一本能让我哭到失声的书。
1986年4月26日,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阿列克谢耶维奇作为当时的著名记者,抛下自己的人身安全,在污染区做了三年的采访工作,写出了这一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她将受害者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她记录了很多零零散散的故事。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前线救援人员的妻子。这个怀孕的女人迎接自己的丈夫从污染区回来……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他的身体被辐射改造,从一个健康的大小伙慢慢变得衰老瘦弱,体内器官一个个衰竭,皮肤甚至开始融化变色——有人劝她离开她的丈夫,因为她肚子里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她丈夫身上辐射的影响,但她坚持陪在他的身边,直到他被推入医院的停尸房。
女人说话时似乎并没有太过浓重的悲伤,像是轻描淡写地在诉说一个别人的故事。她话语中透露出的都是他们当时新婚的甜蜜,到后来她丈夫死去,她生出一个被辐射严重污染的孩子,只有她一个人被命运捉弄一般逃脱了被辐射的命运——她非常健康,一直活到了现在,只有她一个人。她说,她多想和他们一起变成一个怪物……但是她没有。可是,即使这样,她还是勇敢地活了下去,带着她所爱的人的信念。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采访的时候不知有没有为此落泪,但这个故事放在整本书中,其实也并不算是多么地惊世骇俗,因为像这个女人一样悲惨、或者比她更加悲惨的切尔诺贝利人比比皆是,残酷的现实被血淋淋地铺陈在人们眼前。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切尔诺贝利这次核电站反应堆爆炸,将周边住民所有的美好都破坏殆尽。有人说:“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而这种历史性的大悲剧,也不会被希望再发生第二次了。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其它作品,其实同样始终贯穿了两个概念:苦难和勇气。陷于苦难中挣扎的没有失去希望的人类,在命运的摧残下显得尤为渺小,但他们依然没有被消灭,他们甚至苦中作乐,还能有勇气在泥泞中露出笑容。《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我也有十分深刻的感受——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看着书中写那些十几岁的稚嫩少女在战场上扛起沉重的机枪,熟练地换掉子弹,无情击毙敌人,晚上却在军营中拿面包和姐妹们换护肤品或者一些小的装饰物,露出天真的笑容,甚至偷偷改掉宽大的男士军服,让布料更加贴合自己窈窕的身材,心里不禁沉重,压抑得像要喘不过气,偏偏她们叙述的语气是那么的自然和动人,还会露出会心的笑容……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也说不出来,在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之下,我无法体会到她们的快乐,但她们连自己也没有感受到的悲伤,作为和平年代的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女孩,我却会有更加深刻的感觉。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我心中,是一个传奇。她的文字是不会被历史磨灭的,她所书写的就是历史,因此只会被时间沉淀得更加光彩焕发;而这些令人难以忘怀、潸然泪下的血泪记忆,正如德国出版商与书商协会某次为她颁奖时所说:“她自己创造了一个将在全世界得到回响的文学门类,必将掀起证人与证词涌现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