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一字含义的演变
摘要:从《说文解字》的记载开始,就“道”一字的含义方面出发对该汉字进行探讨,由此延伸出对中华民族千年来对于“道”一字认识的变化,进一步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关键词:道,汉字,演变,中华文化
“道”一字,在今日说来,人们可能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道家”或是“道德”。但实际上在这个汉字被创造出来之前,并没有被赋予如此深刻的含义,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文字,是因为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被人们寄予了众多独特而丰富的思想结晶。
《说文解字》中记载:所行道也。从辵从�。一達謂之道。�,古文道从�寸。徒皓切〖注〗衟、�,亦古文道。翻译成白话文即: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也记载: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皓切。古音在三部。一达谓之道。释宫文。行部偁四达谓之衢。九部偁九达谓之馗。按许三偁当是一例。当作一达谓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犹上文原人所登故从辵也。自原以下字皆不系于人。故发其例如此。许书多经浅人改窜。遂不可读矣。由此可见,在古时候这个字最初的意义仅仅是指道路,而不是现在延伸出的众多关于思想方面的东西。
那么“道”,是如何发展出后来的众多含义的呢?实际上,其实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出现为它增添了哲学的意义。
从字形本身来说,汉字是意音文字,汉字形义具有可诠释性。在现行汉字层面,存在有形义联系、形义联系脱节、形义联系回归、形义联系后生、形义联系交错、无形义联系等情况,诠释复杂的形义关系时,"新说文解字"应立足现代,参考古代。单字的诠释需要在全面分析汉字系统基础上进行,避免诠释的主观性。
而道家恰好有说:“首”字中一横代表无极到太极;两点代表太极生两仪;“目”字横着看就是“四”,代表两仪生四象;“道”的上面两点,繁体字写成“八”代表四象生八卦。老子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通过“坐车”,走遍天下的形式形成、发展和实现的;道家的太极图也是从此中派生出来的、完善发展的。从道家将这一字发扬光大之后,越来越多的哲学性含义也被附加其上。符合道的学说和理论的,人把他叫道理,道理是具有理性色彩的词汇,由此开始“道”一字变成了更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字符。
而与此相对的,与道形成了鲜明对比的便是“情”一字。《说文解字》中记载“情”字为: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疾盈切。《说文解字注》之中也写:人之阴气有欲者。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左传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情一字从古至今一直都代表着人类的本性与最基本的冲动,恰恰与在发展过程中趋于理智的“道”字相反,“情”字偏偏在发展中越发感性,与其近乎是两个极端。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在千年的演变中,“道”已然从最初的“道路”和“说话”这两个表层的含义变化成了哲学意义上的一个特有名词,也与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派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想到仓颉造字之时,并不知道这一个字会变成这样,但此字字形在今日偏偏可以诠释出道学阴阳的含义,这或许也是汉字特有的神奇之处了。
参考文献:
[1]罗卫东.“新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义诠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7-61.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12).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