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一、引言
(一)、作者简介
黄仁宇,出生于湖南长沙,美籍华人,教授、学者。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进入长沙的《抗战日报》工作,后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
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1954)、硕士(1957)、博士(1964)学位。取得历史博士学位后,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曾先后编著《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多部影响较大的著作。
(二)、创作《万历十五年》的前言后话
翻开《万历十五年》的序言,映入眼帘的是一句显得“格格不入”的英文---“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翻译过来就是“平淡无奇的1587年”)。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串英文,是因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本身最早就是1981年在美国、由耶鲁大学出版的,后来由于中国国内读者的求知若渴,作者黄仁宇先生才亲自将这本书从英文翻译成了中文,随后在国内畅销至今。
可以这样说,《万历十五年》是一次较为成功的“中国文化输出”,黄仁宇先生在写著这本书的时候,本身就将其定义为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本,相比于苦涩的历史类论文,这本《万历十五年》可谓是老少皆宜、发人深省,讲述的是容易接受的故事,揭露的却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得失。
二、内容
(一)、结构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然而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就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最初展露。“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资料来自《万历十五年》封4)
我们大致可以将《万历十五年》的结构归纳成一下几个特点:
1.全书并没有完整的时间线,但是却有完整的时间轴。所谓时间轴,大致值得便是万历朝的几十年的时间,而至于时间线的不明朗也是显而易见的。《万历十五年》本身一个十分显著地特点就是以人物传记为叙述方式,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和观点,而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自然不会有一一对应的时间线,但是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的研究一个时代的背景和变化足矣。
2.以特定时间的特定人物为代表来阐述历史,进行历史评价,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的大胆的举动,这样的尝试在《万历十五年》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体现,然而事实证明,普遍历史基础较弱的群众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这也是一个成功的特例。
(二)、《万历十五年》目录
自序--------------------------------11
第一章万历皇帝--------------------1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51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89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126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156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192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239
参考书目----------------------------287
附录一------------------------------294
附录二------------------------------297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302
出版:三联书店(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
邮编:100010
经销;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新华印刷厂
作者:黄仁宇
责任编辑;潘振平
装帧设计:朱锷
版次:1997年5月北京第一版
2006年6月北京第2版
2009年12月北京第29次印刷
开本:800毫米×1230毫米印张10.375
字数:209千字
印数:423,601—453,600册图字01—1998—1765
定价:18元
页数:320页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96)第18909号
封4: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三、扩展阅读
(一)、相关著作
1.《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2.《赫逊河畔读中国历史》------------------黄仁宇著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
附:黄仁宇作品系列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万历十五年》
《中国大历史》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关系千万重》
《地北天南叙古今》
《放宽历史的视界》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二)、钱穆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万历十五年的》对比
简而言之,一个是以大见小,一个是以小见大。
作为一次先锋性的尝试,《万历十五年》中的“大历史观”开始崭露头角(在接下来关于《万历十五年》观点的介绍中我们会细致的介绍“大历史观”)。
从这一刻起,人们发现似乎以小见大也是个很不错的方法。《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方式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相比十分不同,甚至它与当时所流行的历史理论创作都有所不同。这也导致了黄仁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职责,很多人都说他太过于冒险<4>。
《万历十五年》的写作手法是人物传记式的小场面、单方面描写。就算它有着较为丰富的场景描写、心理描写,但这些描写的对象也仅仅局限于小众,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相比,颇有“小家碧玉”见“大家闺秀”的感觉。
钱穆先生在创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得序言中也曾提及说“政治是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对传统文化误会很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传统政治的忽视,他提倡我们应该平心客观的检讨中国文化,也该检讨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历史观点相较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所不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钱穆先生的这两种研究观点对于我们研究和学习历史来说意义非凡。
“历史意见”即是指亲身经历过历史制度的人们所做出的客观评价,这样的评价更具有客观性。“时代意见”则是后人根据史料来推断出特定时期下特定政治制度的影响,这样的判断其实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的。
任何一个人研究历史时都应该注重客观性,而《万历十五年》其实也带着比较明显的客观性,是将历史制度放在特定环境之中去考量,而不是想当然的去评判。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格局更显大气,时空性更强,虽然它单独描写一个朝代的篇幅并不算长,但也言简意赅地写出了整个朝代的政治各方各面,比如《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评述明朝时,是从十分细致的角度,如财政、科举、兵役的角度来一一叙写。
由此可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实是从各方各面来讲述明朝这一整个大时期的政治格局,其实这样的有条有理更容易被历史爱好者们所接受。
相比之下《万历十五年》关于这些细致的描写就有点囫囵吞枣,虽然这些内容在书中自然也有提及,但终究之时言简意赅,甚至是一带而过。
所以说,虽然《万历十五年》是一种较为通俗的文学作品,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也丝毫不逊色,甚至更加适合基础薄弱的读者,用更清晰的框架去阐述明朝的得与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万历十五年》的比较
出版社:三联书店
框架结构:《万历十五年》以生平传记为主、政治、经济、文化均有涉猎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平铺直叙为主,单方面阐述政治得失,鲜少提及经济与文化
适合对象:《万历十五年》适合明朝历史爱好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更适合想系统了解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政治单方面的爱好者
四、理论观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如今已成为他的代名词,其代表作《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似乎也成为了历史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大历史”这一词为黄仁宇所独创,最早就是出现在这部《万历十五年》之中。这里的“大”,其实指的就是“宏观”。而黄仁宇更是提出“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许多非专业性的学者、读者往往不知从何下手。黄仁宇倡导“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保留历史的大视野,更可以关注历史的细微末节、和不为人知的角落。
严格意义来讲,黄仁宇的这一系列举动,从《万历十五年》的创作,再到“大历史观”的理念提出,都堪称独树一帜或者是先锋。这些举动可以说是十分大胆的。
而就历史教学的层面而言,将“大历史观”的部分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现如今的中学历史教学其实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相较于早些年的“背多分”,靠死记硬背就能轻松取得高分,如今的历史早就变得不再简单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名文科生,而恰好历史也是我最好的学科之一,我喜欢历史,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以史为镜,更多的是因为历史本身也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发散思维的学科,从中学会如何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全面到位、准确的分析,本身也需要我们具备瞻前顾后的能力。学会在一个宏观的世界历史长河中摘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从宏观角度把握微观现实,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往往能够让我们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产生新颖且深刻的认识,在历史与现实中联想和对比中,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感悟历史价值,进而培育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大概也是“大历史观”的宗旨所在了吧。<5>
五、评价
(一)、我的评价
1.我对作者黄仁宇先生的评价---一个敢于说真话的历史学家
读《万历十五年》的前言,这位老先生义无反顾的提起了创作这部作品过程的艰辛---用了多年的时间去阅读数十本相关历史研究理论和著作,当然,我认为这也只是体现了他身为一个历史学家应该拥有的历史素养和学术能力而已。真正让我愿意敬佩他的是他对于历史真相的一种执着,他曾经在序言中讲到,《万历十五年》的创作正值文革,学过历史的同学们都知道,文革时期是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举步维艰的时期,在那个样板戏横行、牛鬼蛇神日日挨批的时代,能静下心来潜心治学已经是万般的不易,更不要说是写一部评判历史的作品。
文革可以说是比满清文字狱更为残酷的一段时期,它的危害影响甚至不亚于“焚书坑儒”,随手写下的一段文字都可能被过度解读,在这样的情况下,黄仁宇依然坚持了自己最初研究历史的理念---说真话。不过好在他身处的环境为他提供了优于国内文人的一种屏障,但这种坚持原则的行为实在是值得我们钦佩。
2.我对《万历十五年》的评价----一次幸运的先锋尝试。
《万历十五年》是幸运的,《万历十五年》作为一次幸运的先锋尝试,最终以骄人的成绩落下帷幕,不仅仅将黄仁宇的名声从美国打响回了国内,更是像一把推手,过了一把“大历史观”的狠劲,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不仅仅影响了明代历史研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人叙述历史著作的方式。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的很多章节,就带着“大历史观”的影子,数不清的历史评论、历史杂谈、出名的或冷门的,多多少少都让人想起了《万历十五年》的叙述模式。
《万历十五年》本身的创作就带着冒险性,文革时期的文学创作本就是如履薄冰,但黄仁宇却坚持己见的进行历史批判研究创作,不过好在美国的出版环境更为宽容,这本书才得以问世。
书中所谓大历史观,即是由黄仁宇先生而起的,提倡以小见大、反对鼠目寸光、因事议事的研究方法。他的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在当时那种循规蹈矩的时代可谓独树一帜,甚至像一颗深水炸弹,用黄仁宇自己的话来阐述,就是自己费尽心思完成了一部谈不上商业快餐性质,也不是很学术严谨的历史著作。
正是由于这种“高低不就”的现象,黄仁宇先生带着《万历十五年》的稿子四处碰壁,几乎每一家出版社都对他敬而远之,虽说有出版社想讲其当做商业消费品进行出版销售,却终究对它的前景十分不看好。<2>
这个时候,一个同黄仁宇一般具有先锋精神的出版社出现了,这就是耶鲁大学出版社,在得到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之后,《万历十五年》迅速走进读者的视线,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阅读的选择对象,《万历十五年》在美国的成功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几年之后,中文版的《万历十五年》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出现在国人的眼前。
《万历十五年》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快餐文学作品,虽然他的受众面大多数历史基础很薄弱的爱好者。一般而言,我们提起快餐文学就会想起现在风起云涌的网络小说,这些短时间风靡、消失极快的文学作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作者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但并不为因此而被人们牢记于心。快餐文学的另一大特点是受众群体基数很大,上至六十岁,下至十岁,只要是识字的就可以随手抓来阅读,快餐文学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强的心理满足,也是打发时间的绝佳选择。然而这样的阅读对于人们而言没有一星半点的好处。
《万历十五年》恰恰同这些特点大相径庭,虽然它也算一部老少皆宜的历史读物,但它同时也具备许多别的作品所没有的特点。一是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并且经久不衰。第二是《万历十五年》本身的定位是脱离了严苛学术的定义,它本身身为一部文学作品,自然要带着些许的可读性,如果它和普通历史学术论文别无二样的话,谁还愿意去啃这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万历十五年》的确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而它本身所要传播的内涵也可谓深远。全书一共分为七章,分别讲述了君主万历皇帝,两位内阁大臣申时行、张居正,其余还有诸如李贽、海瑞等世人所熟知的人物。作者选用读者看似了解人物,却讲述了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故事,他的故事线较长,往往一章读下来会让人觉得稍感吃力,在这里我推荐大家可以先阅读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样在脑海里有了较为基本的政治结构雏形,之后读《万历十五年》时才会更轻松一点。而通过这些不平凡的人物,黄仁宇随之抽丝剥茧的讲述明朝本身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乍一看讲的全是别人的家室、私事,但仔细读读就是满满的干货。曹雪芹说《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其实《红楼梦》真真是古今文学的一大巅峰,透过一家之兴衰反应时代之落魄。兰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书写宋朝,实写明朝,每一本文学作品,我们透过它的三言两语都可以或多或少的参悟出时代的含义。
而我接下来的目标,是学好英语,将来又可以亲自读一下英文原版的《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万历十五年)。
(二)、他人评价
1.黄仁宇在学术界却是毁誉参半,褒贬互见,未能获得一致的肯定,历史学者或汉学家常质疑其半路出家,学术著作不够严谨;骤然处理数百年、上千年的大历史架构,总让历史学者觉得过于冒险,将历史解释简单化。--耿立群《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
2.对于黄仁宇而言,“大历史”式的探讨,最后甚至已经接近了神学的领域:“大凡将人类历史从长时间远视界的立场检讨,不期而然会在思量想象之中接近神学的领域”—刘季伦《“大历史”下的个人》
六、参考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贾小雅《历史通俗语境下的<万历十五年>书写策略》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耿立群《黄仁宇研究资料目录》
<5>.徐宁《“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