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更多的是简述欧洲从日耳曼蛮族侵略到18、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之间一个历史轮廓的梳理。在欧洲的历史发展中,基督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土中国》更多讨论的是中国乡下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中国的传统道德和礼仪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美国的民主》主要讲述了美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美国民主在社会的体现,法律体制对美国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本书描写了不同的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体制。让我对欧洲、美国、中国的社会体制有了更多的理解,即使身为中国人,在读了《乡土中国》后,全是受益匪浅了。我主要浅诉我在书中看到的宗教对于欧洲、传统道德对于中国、法律对于美国如此扮演重要角色时的社会体系。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地理位置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欧洲大多国家处于沿海,资源并不像如今这般丰富,战争起伏,比较好斗。5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比较复杂的,它是在不断的混合,是在不断的分裂、撕扯、混合。但它有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宗教色彩隆重。日耳曼蛮族的侵入、穆斯林入侵、维京人入侵,整个社会趋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虽然人不断在变,但是人们主要信仰的还是基督教,一个教皇几乎等同于皇帝地位的社会,一个基层农民被教会压迫的社会。教会之间的地位也有等级之分。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乃至思想。即使有投票,但更多的机会是属于贵族、属于有钱人。它当时存在着贵族制度,是有特权的。欧洲约九成五的人住在乡下,不管农民愿不愿意,他们都必须供应粮食给贵族、军队、教会。他们必须把一部分的作物当做租金呈缴给领主,一些捐给教堂当做捐献,还得在领主的田地里无酬工作,好让领主自己也有收成。他们就可能去抢粮、抢食、抢囤积。以至于现在都有节假日就是要大快朵颐,尽快现在经济发达,吃得好,平时也不吃火鸡,等到圣诞节时便吃个够来享受。现在的欧洲发达国家有许多,在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等发展下,宗教不再像以前一样如此控制人们,人们更多的崇尚科学,那里也人才辈出,是我们多数人向往的地方。
《乡土中国》出版于1948年,主要描写了中国乡村的社会体系,中国地广物博,广袤的土地意味着我们民族是与土地分不开的。1500年没有断裂的文化层,传统道德的思想深入人心。中国文化中的礼的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的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这一礼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差序格局所引起的道德观念。各自有各自的部落,联系较少,因为可以自给自足,以致文字也变得多余,他们不是真的"乡巴佬",而是没有那个必要,就像中国闭关锁国一般认为,天朝物产丰盛,用不着去与其他国家贸易。所以这样的乡土是发展较慢的,生活是朴素的,社会是稳定的,礼贯穿于之中。然后现在的中国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变快了脚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像曾经一般强烈。也逐渐变得法律化。
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它的建立就是人们为了获得权利,获得平等。一群陌生的人聚集在一起,由于渴望秩序和痛恨混乱,逐渐建立起一种保障大多数人生存与安全权利的制度。民主与自由的文明理想是尽量减少对他人利益的伤害或者没有伤害的来实现对美好生活以及和谐发展的追求。民主贯穿于美国的上层建筑到家庭生活。从三权分立到家庭成员的相处方式,再加上法律的完善,向我们充分体现了其民主。在美国,从来就不存在罗马人和贵族阶级的有着森严等级的制度的家庭,他们更多的没有受一定的关系约束,子女成年之后,那种必须服从父母的关系便逐渐松弛,然而在中国,血缘和地缘是永远都无法割舍的一种情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等,更多强调中国的传统道德孝,要多陪伴在父母的身边。美国的孩子更多市脱离父母去自己闯荡,强调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