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毕业文集

作者:毛春
主要内容     

从写作风格看《圆圆曲》的主题之争

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圆圆曲》的主题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有同情不幸,歌颂爱情说,也有讽刺批判说、还有感慨国家兴亡说等等。从整个作品的写作风格来看,对于这些主题说出现的争议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主题说、写作风格、《圆圆曲》

一.辞藻华丽,用典精妙——讴歌美貌

吴伟业因常用华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所以世人将他创作的作品称为称“梅村体”。叙事是“梅村体”的艺术特色,《圆圆曲》通过对陈圆圆和吴三桂的爱情事迹叙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形象也变得有血有肉。既然他们的故事是爱情故事,那免不了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女主角。

在这首诗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表现陈圆圆的美貌。“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烛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这里吴伟业没有直接用“她”来指代陈圆圆,而是用“峨眉”来指代。把她的美貌展现得更立体了。战场上点起蜡炬把她迎到,她满面啼痕还残留着红印。笔法细致,陈圆圆楚楚动人惹人怜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

“梅村体”也是有人认为《圆圆曲》是对陈圆圆美貌进行讴歌的原因。章培恒先生认为:“《圆圆曲》最动人的所在,并不在于批判了吴三桂的罔顾君亲大义,而在于讴歌了陈圆圆的美丽,她那可怜的身世和在爱情上的悲欢;也在于讴歌了吴三桂对爱情的坚贞、捍卫爱情的勇敢,并倾诉了个人在群体缠缚下的悲哀与痛苦。”[1]何瑞钰认为:“《圆圆曲》并非政治诗或政治讽刺诗”,实为“一曲前所未于讴歌了陈圆圆的美丽,她那可怜的身世和在爱情上的悲欢;也在于讴歌了吴三桂对爱情的坚贞、捍卫爱情的勇敢,并倾诉了个人在群体缠缚下的悲哀与痛苦。”[2]

二.典雅流畅,暗含深意——同情不幸

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我们可以说时代造就了悲剧,也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悲剧影响了时代。《圆圆曲》的动人之处在于,我们在一个颇受争议的爱情故事和历史事件背后看到了一个女子如玩具般的命运。吴伟业说她前世应该是西施,才有了如今这动人的美貌。可是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和她的美貌是脱不了关系的。因为貌美,她先是被“豪家载处归”,后被人献给皇上。“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后宫佳丽三千,她渐渐失宠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再后来出宫到府邸,依然改变不了吟歌载舞,讨别人欢心的命运。吴三桂的青睐并没有让她彻底翻身,后来反而被李自成军俘虏,受尽的屈辱可想而知。

她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辗转,命运掌握在男人手里。自己是荣华富贵还是卑微如芦苇都不由自己决定。与其说吴伟业在表达他对陈圆圆的不幸,不如说他是在表达对全天下女性的不幸。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地位之低下。正是因为女性地位低,所以白居易《长恨歌》里人们把过错都怪在杨贵妃身上,《圆圆曲》里同样有人把陈圆圆认为是红颜祸水,使吴三桂鬼迷心窍。而事情的根源却在于吴三桂本身。

三、表达委婉,暗讽三桂——感慨国事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3]这句话可以用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吴伟业的无奈与愤怒。自己所崇拜的崇祯皇帝的死亡,吴三桂的背叛家国无疑给了他又一沉重的打击。所以他发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愤怒。这句话看似是形容吴三桂的“壮举”,其实讽刺意味非常明显。吴三桂当真为了美人,置国家与家人于不顾。国家大义与民族大义在他眼里变得一文不值。这种看似是深情大义,实则极其自私。陆次云《圆圆传》:梅村效《琵琶》、《长恨》体作《圆圆曲》,以刺三桂,曰:“冲冠一怒为红颜”

杨际昌称:“世称杜少陵为诗史,学杜者不须袭其貌,正须识此意耳。吴梅村歌行,大抵发于感怆,可歌可泣。余尤服膺《圆圆曲》前幅云:‘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后幅云:‘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使吴逆无地自容。体则元、白,可为史则已如杜也。”[4]

通篇看来对吴三桂的描写远远没有对陈圆圆的多,故事主线也是以陈圆圆的活动为主的。吴伟业没有直接批判吴三桂的行为,而是用这种委婉的方式对吴三桂进行控诉,表达不满。那是因为在当时吴三桂还受宠,直抒胸臆恐怕会引火烧身。

然而在作品收尾之处又忍不住抒发对吴三桂的诅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鸟自啼,渫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用吴王夫差的遭遇暗示三桂的命运。

吴伟业在明亡之后,大量诗文里普遍流露着崇祯皇帝的哀思和对满清的不满。在其戏曲作品《秣陵春》、《临春阁》、《通天台》里都多有体现。在《言怀》、《新蒲绿》等诗中反复表达对亡明的沉痛哀思,又在《秋夜不寐》、《七夕感事》等诗中表现了鲜明的复明思想。可以说吴伟业对明朝的感情之深,令人敬佩。

[1]章培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序》

[2]何瑞钰《〈圆圆曲〉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出自赵翼《提元遗山集》

[4]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一),《清诗话续编》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