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一本具有教材性质,并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的书。朱先生将西方美学按时间先后大致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德国古典美学等,并按照这样的顺序分别叙述。他在介绍每一阶段时,都以当时出现的重要美学家或主要美学流派为主线,既介绍他们的主要美学著作,又条分缕析地分析其中重要的美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地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其中重要任务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中起过深刻的影响。他的美学观点是: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注重实用性,把美形象化。
那是因为在早期希腊,美学是自然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苏格拉底对美的见解使美学转变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则认为美学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
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美在于关系”,这个观点摆脱了把美定为单一性质的局限,如美在有机统一,美在秩序,没在理式等等,他所理解的美不但包括这些关注到主体、客体和社会等多种因素,提出了美的其他条件。“关系”把美定格在现实、自然,同时也看到了事物的复杂与多元,运动和变化,使狄德罗的理论具有历史唯物。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思想家们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与绝对性,其中大部分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接受“绝对美”的概念,他们认为美可以单从形式上见出,也可以定成公式,让人们普遍地永恒地应用。绝对美的概念与普通人性的概念是密切相联系的。少部分人主张相对美,另外还有些人徘徊在绝对美与相对美之间。文艺复兴是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为美学思想发展的道路扫除了障碍,使这时代的美学思想站在稳实的经验和理性的基础上。
而笛卡儿认为“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相对论既不符合他的人人都具有同样理性的看法,也不符合新古典主义对中心标准的要求。但是他毕竟提出一种标准,即听众接受难易的标准。
和“美”同一的“真”,依布瓦罗看,即是“自然”,这里的“自然”并不是自然风景,也还不是一般感性现实世界,而是天生事物的常情常理,往往特别指“人性”。
狄德罗认为“美在于关系”,这摆脱了把美定为单一性质的局限,他认为美在秩序,没在理式等等,这个“关系”把美定格在现实、自然,同时也看到了事物的复杂与多元,运动和变化,因此狄德罗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
朱光潜先生运用历史主义方法,把每个美学家的观点放到历史过程的美学史中来考察,指出每种美学思想的来龙去脉和渊源联系,条理清晰,显示出了浑厚深沉的历史感。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一幅错综复杂却又脉络清晰的美学思想发展图景。让我们认识到美学思想的发展既非无本之木,又非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