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本身是一块大蛋糕,谁都想来分一杯羹,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被淘汰在茫茫人海中。而随着社会进步,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极受欢迎的文体,门槛较低,操作简单,以不可阻挡之势打败了报刊、杂志等平台,网络小说作者也成为一种易入门的职业,但在低门槛的条件下隐藏的是鱼龙混杂的关系和对作者本身素质的要求等。
大风刮过(笔名),网络人气小说女作家,真名不详,曾用编辑名“丝瓜”,出生于1984年7月29日,曾出版多部原创耽美小说,塑造了众多命运曲折,令人感慨的经典小说人物。
以上可以总结为百度百科中对大风刮过的大概介绍。
我们很多人真正认识大风刮过始于唐七公子事件,在唐七抄袭事件大爆发之前,我们几乎没怎么听人谈论过这个作者,她不同于常年在晋江金榜霸榜的大神小神,她更偏向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冷门作者。从作品来说,她最有名的《如意蛋》《桃花债》几本小说写于07年,后又陆陆续续的出版《又一春》《皇叔》,一直至今。
他们说,隔着一层网络,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你所喜爱或推崇的作者在现实中怎样;他们也说,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都是对方想让你看到的。三分真,七分假,但我愿意相信那三分真给人的舒适。时下网络小说中以快餐式爽文更受欢迎,原耽圈也如此,就我个人而言,我愿意在闲暇之余随便看两本不需要动脑子的小说,它或许不如名著那么底蕴深重,但能在当下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自有它的优劣。而大风刮过的文风细腻,文学底蕴深厚,字里行间一股灵气,即使不是很符合当代潮流,受众没有太广,在真正喜欢她的读者中,她的故事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就够了。我总觉得,一个作者最大的开心就是将自己心目中的故事和世界化作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并能受到喜爱,我希望成为一个她这样的作者,守住本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天写自己的小说。
真正让我们厌恶的不是抄袭的人,而是抄袭本身。——丘吉尔当大风刮过因为抄袭事件突然被挂出来并且因为这个消息在网上火起来后,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终于逼得她不得不发声,看过她的长微博,令人感慨,她本身算的上豁达了,作为一个耽美作者,见惯了抄袭,甚至就是这样,耽美又不能搬上大荧幕,被抄袭你能找谁说,那些靠着抄袭发家致富功成名就的人,也不会因为你怎样。多的是键盘侠说,既然抄的比原著好,我就是喜欢又如何。也不能如何。
原耽圈本就受众不广,甚至有些作者的权益都无法得到妥善的维护,在外界商业营销技巧的乌烟瘴气下,步步维艰。最可怕的不是抄袭,而是抄袭之人倒打一耙,踩在被抄袭者的血肉之上耀武扬威。盗者本是市井鼠,袖者客偏惜,失窃者陈情,反遭千夫指,可谓世风滑稽。
在我下了想要成为她一样的原耽作者的决心前,我还只是常年在小说评论下混迹的小读者粉丝一枚,我喜欢沉浸在作者编织的一个又一个故事中,好的小说引人入胜,好似步入另一个世界,认识另一些人物,我相信,每一本佳作都是一个奇迹。我想要创造这样的奇迹。
我很早就有看小说,最初只是简单的看,连留评都很少,再后来开始写简单的书评,以及自己偶尔动笔写一下自己偶然兴起的脑洞,这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现在回顾以前的文笔只感觉幼稚到不行。这样偶然性的随笔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延续到大学,积累到一起供自己想到就翻一下,这是最初动想要发表小说的想法,虽然还没付诸行动,但希望可以在自己学习闲暇的时间,多多练习一下。
本身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己的专业与汉语言相似,除了对英语的要求,同样对自身文学素养有较高的要求,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等专业的开设,专业成绩的提高对自己的目标有一定帮助,另外也训练自己的基础写作技巧,这些都是达到自己目标的基本条件。想要成为一名好的作者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我是属于梦境比较多的一类人,从前段时间开始,我努力在刚从睡梦中清醒,还对梦境有较清晰的记忆时,将它记录下来,在你清晰的认识之前,你永远都无法想象梦境的世界有多么奇幻诡妙。
坚持这样是一个用时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效果显著的举动。我想成为大风刮过一样的原耽作者,或许做不到让太多人喜欢,只是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人能够认可,这便是一种幸运。在这个笑扑不笑抄的网络中,做一个小透明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