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发展至今,在《诺贝尔文学奖全集》这本书中,共收录了自第一位来自法国的获奖作家苏利开始,到2013年“加拿大的契诃夫”门罗为止数百位诺贝尔获得者。
一百年多来,诺贝尔的评定一直受到外界的许多非议,其公正与否。而其评判标准一直在不断进步,按照遗嘱所规定:“文学奖应给予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样一个定义是极为广泛的,评奖委员们再怎么公正公平,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鉴赏口味和文学观念,最初只能依据“理想主义倾向”一词来进行保守的筛选,所以总会有人说最初几届诺贝尔获得者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优势,却对他们的自身“人和”和文学素养避之不谈。诚然,诺贝尔评奖过程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中,视线越来越面向世界范围的评选的确更让人信服,但最初的他们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文学创作,同样是经历了时代洪流筛选的极具重大意义的史诗著作。
亨里克-显克维奇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人,当然,能获得诺贝尔的也没几个不优秀的,但不仅仅限于文学成就,他本身的确极具人格魅力。显克维奇于1846年5月5日出生于波兰卢布林省乌库夫县奥克热伊村的一个富有爱国传统的贵族家庭中,父亲是一个没落贵族,家中不少亲属都是驰骋疆场的军人,甚至战死沙场也不惜,这样的家庭氛围无疑对他后来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有着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母亲是一个富裕地主的女儿,喜爱文学,或与是受母亲熏陶,他自小对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他自己也不吝于承认:“说到我对文学的兴趣,也许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他总是贪婪的如饥似渴的阅读各种文学作品,荷马和莎士比亚。种种生活经历铸就了显克维奇独特而完善的人格。中学毕业,大学期间,显克维奇在他最喜爱的文学系中开始了他最初的文学写作活动,后来在毕业后,陆陆续续走访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充分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更拓展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文学观点不再局限于波兰本土,从而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1882年到1900年,这是显克维奇创作的鼎盛时期,以历史小说为主,克维奇的历史长篇小说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曾被以为多种外国文字,在外国流传。而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写出了《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骑士》三部曲,以波兰十七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抗击外族侵略为题材,通过描写三次围城:斯巴拉兹之围,钦斯霍托瓦之围,卡密尼恣之围,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还有《你往何处去》以及《十字军骑士》,显克维奇很擅长塑造各种性格各异又鲜活的人物,在《十字军骑士》中,表面就是以马奇科与侄子兹比什科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主人公兹比什科显得英勇正直,中间又加与达奴莎的浪漫爱情故事。当然更深还是从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合反抗日耳曼条顿骑士团的斗争,揭露普鲁士对波兰的迫害,以及波兰人民的不屈抗争。显克维奇不惮于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这些人物的外貌以及着装打扮,以此彰显他们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达奴莎和公爵夫人第一次出现就是如此。兹比什科第一次见到如此可爱的女孩就为她深深地着迷,并为心上人许下了骑士神圣的诺言,但是鲁莽的天性让他失去了所有理智,真的是挺蠢得,迫不及待的去行动,为了孔雀羽翎挑战十字军骑士的使者,结果被判处死刑,结果还是达奴莎救了他,很神奇的习俗,一个未婚姑娘用一块白布蒙上爱人的头,并当众宣布嫁给他,他就可以被救赎。后来一些卑劣的手段被用在他们身上,达奴莎被几个十字军骑士掳走,故事一波三折,兹比什科经历重重艰辛,解救了心上人,但长久的折磨消磨了达奴莎的意志与身体,在离开斯比霍夫老家三英里的地方,死在了兹比什科怀里。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底蕴下,小说的画面更加鲜明突出。
波兰同时代的著名评论家波托茨基道:“显克维奇在我国如果不是中短篇小说的唯一创造者,至少也是创造者之一。”同时代世界上有更为出名的屠格涅夫,莫泊桑等等大作家,但显克维奇以其一己之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文化代表,丝毫不逊于他们。显而易见,除却享誉世界的历史长篇小说三部曲等,显克维奇的中短篇创作也是他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贯穿了他的一生,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
爱情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爱情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体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长篇历史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爱情这一主题的确是显克维奇最常描写的对象,在对或缠绵或明快或虚伪或真挚的爱情中,又表现极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哈尼娅》中,在波兰风光的生活风貌下,这些年轻男女的故事,其实对真正的女主角反而描写不多,更多的是亨里克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与赛义姆的相处,两个挚友性格是完全相反的,一水一火,也怨不得是性格更加开朗的赛义姆夺得了芳心。显克维奇并没有明显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做出批判或怎样,而是更注重他们性格的闪光点,但是当见到哈尼娅毁容的样子后,之前热烈的一切仿佛就此消失殆尽。显克维奇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男性角色出发,即使是在爱情主题中,也不例外,据他自己说,《穿过草原》中的女主人公莉莲是他最喜欢的女性形象,莉莲的确仿佛是善与美的化身,显克维奇几乎将所有他能想到的褒义词都付诸于她。在路途的艰辛中,据他的旅美见闻下,草原的风貌格外真实,印第安人袭击,野兽威胁,瘟疫肆虐,饥饿折磨,而纯粹的爱情更显得珍惜,只是在临近终点前,莉莲的逝世,一味的痛苦不可怕,只差一步之遥的落差才更让人绝望与悲伤,之前所有的甜蜜都化为泡影。《第三个女人》和《海边恋情》是与显克维奇与艺术家长期交往的生活下形成的,更多表现的是对虚伪堕落的一种厌恶,无论是画家符瓦德克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与三个不同女性之间的纠葛,还是希维尔斯基与寡妇艾尔曾夫人的迷乱关系,最后又选择更为纯真的小模特,这都极为深刻的讽刺了所谓上层社会的市侩思想和社会的腐败。
所以诺贝尔说显克维奇“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和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取得的杰出成就“不是没道理的。显克维奇在中国知名度似乎不怎么高,除了一些文学爱好者,很少有人去了解这位波兰著名作家。但走进他的作品,你很容易就会见识到那个时期波兰的各种风情与不幸遭遇,显克维奇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那个时期,波兰处于灾难深重的境地,各方外族入侵,但历史上的波兰人民从未停止抗争,显克维奇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倾注在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唤醒了波兰从未被打弯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