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这几个字给人一种很“接地气”的感觉,但是在上这一门课的时候就完全是相反的感受,切身感受这门课就是经济学的另一个名称,想象和实际的感受比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样说起来也太过于夸张了。我以为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这门课程跟我们的生活的大小事物都息息相关,还会有一些怎样合理规划生活费的方法。但是呢,这门课程讲的是一些专业性的知识,然后通过分析一些事件,比如说:囚徒困境、红酒增值等,来达到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到这个知识点的意思。给人一种更“高级”的感觉,让我们知道我们又学习了一门除自己专业外的一门新课程。
在第一次上这门课时,老师问了我们为什么选她的课,她举了几个例子,像:因为认识她;真正喜欢经济学,想要了解它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上课的时间和我们空余时间刚好对的上的……我呢,就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结合体,即对经济学有着一丢丢的兴趣,然后空余时间也刚刚对的上。
这一门课程给我的总体感受就是一会儿有趣,一会儿枯燥。当老师举例子让我们思考、计算时,我们能感觉到在上课,有参与性,有时还会有一种上数学课的感觉;但当老师让我们自己先看书,然后再等她来讲解时,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在上自习课,而且更奇怪的是,明明这些内容我都看了的,但是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什么都不记得了,给我的感觉是边看边忘。这么说来,还是怪自己看书的时候不是很用心吧,也没有尝试去理解那些知识点。
这门课程的教材大致翻一下,会发现里面有许多的图解,又给人一种是数学书的感觉。最近老师在课堂上举了为什么你20年前存在银行里的钱到现在,跟20年前的钱到现在的价值比起来,前者的金额会低于后者的。结论是因为通货膨胀的缘故。通货膨胀的定义是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然后引出了一个公式:MV=PQ,其中M代表货币,V代表货币的流通速度,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商品数量。当银行家加大货币的发量,货币的流通速度增大,如果在商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会上升。还有的就是这本书里面有着许多的公式,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用不着的,前提是不分析一些现象。
这门课程总的来说,老师举例子帮助我们理解枯燥的知识点,能够促进我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但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是有适当的例子的,而且课程的时间都是固定的,全部知识点都举例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每个知识点如果我们不先看书去理解的话,老师的讲解也是没有用的,老师会在一些难理解的地方点一下我们。这门课程,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性知识,将我的见识面扩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