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梁启超也曾感叹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短短两句话,梁启超所暗含的意义不言而喻。而我对李鸿章的认识,初从中学课本之中,之后便是从电视剧、电影之中,所了解到的李鸿章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而历史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李鸿章传》后,方才重新开始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人物与那段充满着血泪与屈辱的历史。
这本书是在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时所作。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梁启超先生在本书中对李鸿章的评价可以说是十分公正的,并未受世人对李鸿章赞誉或是贬讽的言语的影响,而是以客观的事实求实地定位了李鸿章。对李鸿章这一生的功绩做出了评价,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但对于李鸿章所犯下的错误与不足之处他也毫无偏袒地指了出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在本书中并未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他认为李鸿章只是作为不幸时代的中国大臣,身后并没有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所以外交行事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国家安宁。
妥协,可以说是最无奈的选择了,试问会有哪一个人愿意放弃自己国家的土地,弃自己的国民于不顾来作为与敌国交换的条件?又会有谁会愿意背上这千古罪名呢?而且在当时国内外形势都无比严峻的情况下,怕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比李鸿章做得更好了,谈判局上的据理力争、“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工业改良运动、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无一不是在为当时的中国所考虑,在努力地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之才。纵观他这一生,得意于淮军,失意于淮军,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却并未被遗弃,为日后中国的觉醒和迈入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若只是因为李鸿章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说他是卖国贼,未免太过于牵强,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
只是他想要在中国国力最衰弱之时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无异于饮鸩止渴。他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有着自己的执着却不曾想自己执着的方向是错误的。“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原本。”他向西方学习,却始终停留在表面上,从器物层面入手,他并未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导致洋务运动终究只是一个驱壳,只学得到表面的东西却学不到最本质的内容。
梁启超在书中也对李鸿章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李鸿章只知道军事,却不知道还有民政;知道外交,却不知道还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还有国民。在他的主观印象中,改革只需要在技术上进行便好,剩下的只要靠国家便足够,而他不知道的却是西方各国之所以可以消除旧习气,改变制度,都是自下而上所进行的改革,梁启超也深刻的点明了这一点,更是通过李鸿章写出了当时中国的模样。
现世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想法,这也并不是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李鸿章的思考与理解。李鸿章并非是一个完全的英雄,却也在历史的行进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这对于一个历史人物来说,大抵也足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