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国学>

流血的峥嵘——李斯列传

作者:见希
主要内容     

流血的峥嵘——大秦帝国最后的丞相

《史记·李斯列传》翻转课堂

一.乱世英才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李斯作为一个平民出生的郡小吏,偶然观厕鼠与仓鼠,有感“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伸及人,就是—人过得好不好要看他的所处位置人生的目的是争取功名和富贵,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找到最有利的位置,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这句话就开启了他追求权势,由卑位到富贵。

北师大的过常宝教授指出,李斯个人是没有规则约束,不是理想主义的一个机会主义者。李斯与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是师兄弟,这就让他跟秦国(六国未灭时)当时的主流政见统一师从荀子,却主要学习与势、刑相关与法家相通的,他也相信“刑罚”“暴”等,后出师拜别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史记》在这一段的描写,将李斯追求功业、不安贫困的野心萌芽展示出来。同时,李斯也是独具慧眼地在诸侯的浮沉中找到了秦王,秦国作为一展抱负的“用武之地”。

说来不巧,刚到秦国还没来得及见秦王表述自身宏图,秦庄襄王卒,李斯就拜在秦相国吕不韦门下,做了一个“吕氏舍人”,自傲必然恃才,吕不韦十分赏识这个楚国来的年轻人,任命郎中,亲自引荐使得李斯有机会到秦王面前游说。这对于一个无权无势的李斯来说,可谓贵人相助。东风已备,只待万事具例,李斯将自己更为激进的诸侯国兼并方案陈述给有“并吞八荒”之心的秦王,儒家仁义礼制并不能驾驭李斯心中的野心,反而将礼义结合严苛的法制,通过法家“势”“术”的铺开帝王之路通过迎合维护帝王师徒改变自己的处境。这个大胆又极具野心的设想得到了秦王的心许,拜为秦王客卿。

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朝堂掀起了驱逐客卿避免离间秦国的风潮,李斯恰好也处于被驱逐的客卿中,出自维护自己已有的地位,李斯据古博今,上书秦王《谏逐客书》,文字间无不显露他的睿智机敏,但却将客卿的位置放于珠宝美人器物香酒等同,贬低了客的价值。在过教授的讲解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李斯这个机会主义者的眼里,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在乎的品格地位并不重要,早在以老鼠来比喻人,就能知道李斯眼里,人格不是问题,但安全感才是首要问题。

秦王接受了一个“外来人“的劝谏,更是一个对李斯才干的认同,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

二.位极人臣

王道不用,霸术见亲。秦国成了秦王朝,“兴功惧暴,功以利刃”擅长驾驭”独断“的李斯开始铺陈他心中的帝王霸业。

二十年,终拜为丞相的李斯对秦国发展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参与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从秦始皇开始。又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四出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

李斯主张废分封,行郡县。试图渐渐将权势集中。朝堂上其他流派的士人建议分封,但李斯不同意,并认为儒生以古非今,私自结派妄议朝政,这样将削弱帝的法制政令的权威。建议焚书,目既推行皇帝意志的唯一性,国家统治不受质疑又稳固了霸术的。又推行《禁书令》从而禁止一切与法家之治的不合学说撼动独断的王权,仅仅依赖皇帝个人觉悟、认知。这一点上,李斯展示出不信任任何价值信念,否定事功之外的多种社会价值形态,是非观念。

随机又颁布《定律令》《同文书》目的是国家统治社会生活的标准化、机械化,进而保证新兴国家的顺利延续。这在王朝前期无价值顾虑,效率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稳定了秦王朝新生的政权根基。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

在风光无两下,李斯也想到了“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过常宝教授指出此时的李斯陷入了两难处境:除开个人富贵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价值观。官职丞相如果主动推迟竞争则意味着人生空虚;而在外力逼迫下退出,则意味着人生彻底的失败。

机会主义者将身置于弱肉强食中,离开拼搏后的安全感缺失。乱世造就了李斯,但平静的固守也不是李斯的价值所在

在“物盛则衰”的要求的下,李斯因个人的精神空间极其狭小,无法转变,只能选择拖宕,极力的延长个人的“盛”,退而以被动防御的姿态“仓鼠”守护自己的粮仓所得。

这时的李斯开始了期待自己的处境合法化、价值化,渐渐向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靠拢,试图做好忠臣。

三.沙丘之变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作为沙丘之变的伏笔:“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明明只是关于李斯的列传,却牵涉了不在场的扶苏公子因数谏使出塞。《秦谜》《秦崩》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考古证据得知,扶苏有楚国血统,所以秦始皇迟迟没有立嗣,关于血统这方面书中有大量的论证,比如陈胜武广起义的口号就是以“项燕扶苏”为名,如果扶苏与楚国没有关系,很难想象会拿侵略国的王子的名号来标杆。二是秦始皇对少子胡亥的偏爱,二十余子仅从一人,对胡亥自幼宠爱。

胡亥师从赵高,而赵高不是太监,却是一个十分具有才华的人,他拥有胡亥对他绝对的信任和依赖,这也给了“阴谋家”赵高绝佳的支持。

秦始皇嬴政于沙丘病死。为了防止不必要的乱局,没有发丧,知道皇帝死去的只有李斯、赵高和亲信的宦官五六人。

临死前,秦始皇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以当时的语气语境来看,就是立扶苏为太子。但这封遗诏还没交给使者,管玉玺的人(行符玺事)赵高把它截了下来,然后去跟李斯密谈,计划撕毁诏书,改立胡亥为帝。

赵高不愧是个十足的阴谋家,他有明确的目的“尊位”,计划清楚,也能很好的把握所有人的弱点,胡亥本无心矫诏篡位对权力的觊觎欲是很低的,但是赵高却“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的劝动了胡亥,在傀儡已经就位的情况下,只需要丞相李斯的合作就能够偷天换日。

而在与李斯的谈论中,赵高用“蒙恬与长子扶苏交好”“扶苏与丞相关系不亲近”推及“李斯的相位不保,蒙恬取而代之”这是李斯最不愿看到的,这意味着他的功业毁于一旦,自己失败;法家李斯的施政理念大与扶苏(不一定是忠实儒家信徒,但至少思想中包含相当儒术成分)相悖,而他本人也不属于扶苏一党。甚至,作为文法吏集团代表的他与扶苏的后盾——以蒙恬为代表的开国军功集团有根本的利益冲突。随即赵高又抛出了筹码,承诺胡亥继位,李斯继续当丞相。

这时的李斯已经从开始的疾声厉色正义凛然的拒绝,再到后来的色厉内荏欲拒还迎,直到心情愿俯首称臣。“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命哉?’”

做忠臣出自安全需要而非内心,赵高从扶苏善蒙恬罢李斯的成像位,李斯的忠臣形态立刻崩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命哉?’”从而不得不听命于赵高,走向了人生的下坡。

赵高建议下,假诏令诽谤以“不忠、不孝”赐死扶苏,又以“不忠、不辅助扶苏建功立业不臣”赐死蒙恬。秦始皇的三元结构“始皇赢政-丞相李斯-将军蒙恬”的三元结构就这样破碎了。

四.物极而衰

李斯就这样被拽着头补上了与秦二世、赵高的“一君二臣”且“君弱”三元结构。李斯虽然占据丞相的高位,但却没有赵高的野心。二世不理朝政,娇宠冠满,一味的享受成为帝王的权力带来的幸福,不知民间疾苦朝堂汹涌。赵高给二世给身居宫内的胡亥营造纵情声色的奢靡。

胡亥作为皇帝又不做为,暴政昏庸,却还想“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李斯自知这是没有可能的荒诞想法,但是把柄在手又不得不阿承地说以严刑峻法将权势收归于帝王一人。李斯自知这是饮鸩止渴,违心顺从而不曾想到锻造利剑后必定伤己。

二世的暴虐更甚,不单对外敌,殉葬所有后妃庶母旧侍,夷灭旧臣世家,虐杀同胞兄弟。甚至在公子高自愿一人殉葬身死免去家灾地请求下“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这样一个不恋惜旧情、不在乎亲情的专权皇帝,在赵高的牵引下则将独断权力变成了满足私心的工具。

二世登基后,形成了内廷由赵高、外廷由李斯控制的局面,之后又出现了章邯控制的军事前线,这种情况原本是互相牵制的,但是二世缺少能力,事事依赖常在宫中的郎中令赵高,内廷与朝堂被赵高截断接触二世的通道,内外之分使得李斯在外朝无能为力。他虽然还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和二世之间终究是多了一个赵高,更何况秦二世更信赖的是赵高。

内忧还没着落,李斯的外难又接踵而至。赵高的隔断皇帝与群臣,从某个方面来说已经一手遮天,但赵高这个阴谋家仍旧忌惮李斯,毕竟在三者的“合作”中,李斯是作为与他同级的阻碍。

暴秦“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驰道,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起于山东,杰俊相立,自置为侯王,叛秦”,之前已经提到李斯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群起造反的吴广等人向西攻占地盘却任意往来,李由不能阻止。另一个制衡点——章邯在击败并驱逐了吴广等人的军队之后,派到三川去调查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并责备李斯身居三公之位,为何让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李斯上书劝谏二世“督察时事”,二世却认为“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这就导致了后来“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成积于市,杀人者为忠臣”。可见这年轻的帝王对权势的无法把握和滥用昏庸。

设计赵高得知李斯不同意自己的重赋修阿房宫,就诓骗李斯觐见二世,请示阿旁宫修建事宜,言辞间捧高李斯的丞相位重,自己人微言轻。故意选择二世正在兴致的时间让李斯进谏,使得秦二世对李斯有所不满。

赵高继续挑拨,说李斯之子李由三川郡守,往来陈胜起义军,且在外李斯权力胜过皇帝。皇帝自然听信,就派人下查李由,李斯得知赵高不仁诽谤自己,就上书将赵高的阴谋揭露,建议二早除赵高。这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点评到:时之晚矣空余才干。李斯的慌忙解释却让秦二世更加怀疑,不信任。这再次被赵高利用,“丞相所患者独高”。二世更觉惶恐震怒就将李丞相交由郎中令即赵高查办。

五.血泪惨终

赵高立刻将李斯服刑具下狱,狱中李斯感言:“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这时的丞相李斯终于见地正确的认识到,胡亥作为帝王的昏庸乱国,但又为自己开脱,想洗开自己的责任。直到这个时候,李斯都没有认识到,胡亥赵高乱政,自己从沙丘之变开始帮凶,自己也是二世“夷其兄弟”、“杀忠臣而贵贱人”、”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的责任人。

赵高让自己的门课假装朝臣,不断的严刑拷打李斯,李斯在设计安排这些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刑法时,不曾想过自己有受这些暴刑。画地自囚,无论是刑法加身还是与虎谋皮,翻脸下狱,都是他咎由自取。

屈打成招,李斯以自负能言善辩,又对秦国有大功,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能觉悟过来并赦免他。在认罪后又上书二世,细述功劳忠诚。可赵高仍旧是那个独垄的交接人,《史记》记载“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李由的三川郡守本是赵高的一大顾忌,失去李由镇守,暴起的流民陈胜吴广流叛军就可以毫无阻拦的杀到咸阳,但为了斩断李斯的退路,二世派的使者到达三川调查李由时前项粱已经将他杀死。失去了三川郡守李由的庇护,赵高编造了一整套李由谋反的罪状。“二世二年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曾经的位极人臣,风光无两,却落为阶下囚惨遭刑杀——从《大秦律》的相关资料中,“五刑俱“这种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是如何残忍: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诋毁詈诅汉先断其話。”

不光是李斯个人的惨死,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三个字“夷三族“,就把一个开国元勋,两朝老相的家族彻底的清离出秦史。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到了死的面前,一世的宦海沉浮,李斯临死却只希望一份“得到牵黄犬逐狡兔”的安定。但李斯对富贵的艳羡,早年对卑贱、困穷的体认,使得他的生命境线的地狭是不可能达成牵黄犬的蔡成之欢。正如注定无生外之志,没有安全感,且最终丧命人手的老鼠——本就是机会主义者的不归之路。

古言道:“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李斯,一个曾经的政界权臣,却落得善权谋者反祸权谋的下场。

六.总结

李斯聪明一世,机巧一世,沙丘之变也许是他老了,不再复当年的机敏洞察太史公笔下“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将李斯六罪罗列,即使是对有才识的人无限欣赏惋惜,司马迁也不得不因这些史实来驳证“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但在晚年这些罪过之后,李斯的功劳不可谓之不重,“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用四叹、一哭、五上书,串联了李斯的一生,承业上谏,败亦上谏,而在文末结以“遂以亡秦”,将亡秦之责毫不加掩的罪责于患得患失的李斯,无所不至,而身败名裂下场让后人引以为戒。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