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生存的感悟 ——浅析史铁生《我与地坛》

作者:谢昕燕
主要内容     

生存的感悟

——浅析史铁生《我与地坛》

内容摘要:《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学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虽在讲史铁生与地坛之间的种种,却也满载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也饱含着对生活的希望。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哪怕再衰微、再弱小,都有活着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生命的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

关键词:史铁生、《我与地坛》、生命、感悟

史铁生是一位相当有成就的小说家,虽然《我与地坛》是他的一篇散文,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篇相当成功的散文,散文界甚至公认它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该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启迪与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与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作品篇幅不短,在散文中是不多见的,小说有短、中长之分,散文好似并无此分法,但以它这样的篇幅,可以称之为“中篇散文”了,所以可见无论是从文章篇幅来讲还是从文章语言来说,都足以看出史铁生对《我与地坛》这本书的珍视,更能从中体会出它对史铁生而言的特殊意义。对史铁生而言,《我与地坛》不只是回忆,更是自省,充满了对人生的沉重的感悟。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众所周知,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疾病缠身,最终导致了瘫痪。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他当时的状态与思考,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曾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出生,他也曾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可当他想到了相依为命的母亲与对人世的留恋时陷入了两难,地坛于他,是喧嚣尘世间的一方净土,为他思考人生提供了条件。也是青春韶华之际体悟生命的苦难的一座故园,使他开始思考不幸者的救赎之路。

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痛苦,是为了逃避,他逃向了地坛,但地坛挽救了他。地坛是明朝皇帝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昔日是何等的繁华可想而知,然而时过境迁,当下的地坛却因“旅游业还没开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地坛由繁华鼎盛到门庭冷落,史铁生也在风华正茂之时废了双腿,大概是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地坛成为了史铁生的再生地。所以,作者从心底里讲“因为这院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也难怪他一见到地坛便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于是,他的委屈、怨恨开始淡化,开始向地坛敞开心扉,开始认真地观察地坛。

他看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瓢虫支开翅膀忽地升空,树干上留有幼蝉成虫后的蝉蜕。地坛虽受人冷落荒芜但并不衰败,万物在这里竞相生长,一切依然是生机勃勃。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并未因生命的衰微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它们生命或脆弱或短暂,却以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为园子带来了生机与色彩默无声息地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反复思考与咀嚼的问题。而园子里的动植物,引发了史铁生的思考,他开始领悟人生,自杀的念头也随之动摇,进而他发现了那春、夏、秋、冬的应景之物;发现了落日平铺,将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发现了雨燕高歌,将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发现了暴雨骤临,激起一阵阵草木与泥土的芳香。万物演奏着生命的和弦,体味到了生命的精彩,开始寻找人生的美好。

除此之外,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也写了几个与地坛相关的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他的母亲,类似于作者所写的另一篇散文《合欢树》,作者以平淡的语调,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刻画了母亲的心理。作者写了他瘫痪后母亲是何等的痛苦,可为了支撑儿子努力活下去,她不得不将苦闷压在心底。“她料想我不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可儿子不声不响地摇着轮椅走向地坛的举动在母亲看来又是何等的揪心与惊恐,又在她心里引起了怎么不祥的预想,以至于“我”想起一件事返身回家时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对“我”突然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母亲又是如何在不伤及儿子自尊的情况下看护他,但最终,儿子活下来了,母亲却因重负匆匆离去,“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的深彻”,可当他懂了母亲时,却已经来不及了,留下的只有痛悔。

无论无惧于风雪每日都会来散步的夫妇,还是唱歌的小伙子,亦或是运气不佳的长跑者和一对命运迥然不同的兄妹,作者都投入到了作品中,坦诚地展现了自己,描写了他与地坛之间的种种与由此而引发的思考。理性,却又自始至终饱含着情感,似乎毫无章法可言,各章节之间好似并无关联,可整篇文章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气的灌注。无论是写人,或是记事,都透出了情深思沉的味道,和谐而美妙。

散文界认为《我与地坛》风格独特,向人们提供了许多散文写作的可能性。文无定法,史铁生大难之后对许多东西已看得很透,有做人的,也有作文的,他曾说创作是没有什么规矩的,他作小说如此,散文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温江斌.从《我与地坛》看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09

【3】李燕.残缺中的完美——《我与地坛》赏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5):149-150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