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作者:李蕾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对于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刚刚脱离高中历史课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它是英国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击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也轰开了中国对世界紧闭的大门。可谓中国的屈辱史发端于它,近代史也发端于它。但除了把这些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我对鸦片战争的各种细节几乎是一无所知。

在老师推荐的书目中,我选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一书。此书又名《鸦片战争再研究》,从名字便可见与鸦片战争的紧密联系。说实话,我对历史著作素来无甚兴趣,但这本是个例外。不似想象中的枯燥,反倒有着让人一读就不愿释卷的魅力。待通读一遍,我才知道课本谈到的不过冰山一角,真正的鸦片战争很是复杂,绝非三言两语可说清道明的。

在以往的学习中,人物总是被贴上鲜明且绝对的标签,例如提起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忠臣”、“爱国英雄”的赞美立马浮现在脑海中,而琦善则始终与“卖国贼”的批评联系在一起。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物是,人亦是。

茅海建先生并没有从一开篇就直奔主题,而是用长达四章的绪论研究了“琦善卖国”一事。因为贪生怕死而出卖国家利益,擅自同意英国的条件、英国再攻虎门时他拒绝发兵、私自割让香港,种种恶行把琦善推上“历史罪人”的刑场,似乎他和同他一样的人是造成中国惨状的罪魁祸首,他们必须接受时人与后人的谴责与唾弃。但茅海建先生的观点并非如此。保官惜命的情绪多少会有,但琦善曾是封疆大吏中政绩最为出色的,并且他所采取的是在当时情形之下能够减少伤亡的行径,也许他主观上还是出于维护道光帝的正统地位这一目的。

与“奸臣”观点大相径庭,相反地,他成了最忠于臣子本分的人。

接受这种说法的人实在很少。那另作一种假设,除掉琦善这类“奸臣”,只留林则徐这类“英雄”,难道中国就能避免灾祸吗?若放在那时,我想百姓多半会点头,因为清政府为了统一意识形态、巩固统治而大兴愚民教育。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因为在整场战争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并不是这些个臣子,而是清政府本身。

与其说琦善是“历史的罪人”,不如说他是“历史的替罪羊”。

《天朝的崩溃》从兵力、武器、战术等方面证明了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远非“忠臣斗不过奸臣”这么简单。

从兵力上来看,清军由于训练的业余、驻防的分散、职责的交错而导致战斗力不足,前期虽有人数优势,但也仅能比更为制度化管理的英军略胜一筹或与其打成平手。而到后期,英军的队伍不断扩充,人数竟可高达两万,清军的唯一优势也不再,双方兵力愈发悬殊,局势呈一边倒的状态。

从武器上来看,清军虽枪炮俱全,但由于中国长期与世脱轨,技术不得改进,因此武器仍保持着研发时的性能:铸造技术落后、发射速度慢、准确性差,甚至还存在大量使用大刀与弓箭的现象,这远不能与已全副装备近代化热兵器的英军相提并论。

从战术上来看,道光帝本就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主子,应敌的计策只始终在“剿”与“抚”之间游移不定。稍从战中尝到点甜头就开始自大,下令追击“剿”敌,全不改变自己的战斗与防御模式。待英军攻破防线后又仓皇退缩,无路可退时便使出用不平等条约“安抚”敌军这一招,末了还自我安慰道“是天朝给他们的恩赐”。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我方的失败绝非偶然。而归根到底,造就摧枯拉朽之势崩溃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自身。活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不正视敌人的强大,战败后也不思教训。倘若能在炮声响起时就清醒过来,做好抗敌措施,哪怕不会改变结果,至少也不会落得这等悲惨下场。

失败的教训往往比胜利的收获更有价值。“落后就要挨打。”这大抵是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大教训,也是它最基本价值的体现。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在尽自己所能之前,我们得先以史为鉴。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