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下去就是为了活着
——观《活着》有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高中草草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只是觉得这是一本相当悲惨的小说,然后就把书丢到了一边。大一重新读了一遍,读到文末,泪水尽然不自觉得涌出来。一种悲苦、孤独的情感刺在喉咙里,悲伤像鲜血一样浓烈、腥刺得充斥在舌根,久久弥漫,不能退去。
余华小说《活着》,结局是孤寂的,是悲痛的,一人一牛的无助感和强烈的活着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与小说不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则更加的贴近现实,剧中富贵的扮演者葛优也更加贴近人物形象。电影一开始,便是富贵还是个少爷的时候在茶馆赌博,对那时的富贵而言,生命就是享乐,就是挥霍;但在富贵中计输掉所有家产、妻离子散以后,富贵意识到了生命是无常的,为了生存,他从一个公子哥转变成了一个为生存努力打拼的平民百姓。巩俐饰演的富贵妻子家珍是个传统典型的中国女子形象,无论是二十世纪40年代还是70年代,她对富贵都是一心一意的。
全剧讲述了四十到七十年代富贵一家人的故事,从一家四口变成一家两口。富贵一双子女双双去世,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在那个时代,富贵代表的是当时社会很多的底层百姓,真实的反映了二十世纪40年代及之后三十年百姓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与原著比较,电影的悲剧性没有那么浓烈,更符合情理。但是小说中比较尖锐体现的社会性质和人性揭露在电影中没有充分展示出来。例如小说中对富贵的儿子有庆死亡的描写是为县长夫人输血,被无良医生抽血抽死的;在电影中,为了缓和矛盾,则改成了在墙后睡觉被县长春生无意压死。虽然这样有庆死的就不是那么悲惨了,但是却没有真实反映出那时人们为了博得青睐自私、无知丑恶的嘴脸。其次富贵的女儿凤霞之死则让人看到了文革时期人们的无知,社会的残酷。在凤霞大出血时,由于医生都被打上走资派关进牛棚的情况,流尽血液而死。电影中富贵儿女死去的原因,无不让人唏嘘,感慨生命无常,更凸显了活着有多重要。
这部电影中的时间线是很清晰的从1940年左右开始,先讲述了内战时期被“抓壮丁”的富贵如何为了活着而逃命;而后从新中国建立富贵为了活着而努力;最后从文革时期富贵为了活着而奋斗。
在我看来,富贵的那箱皮影是电影中重要的线索,也是富贵命运的转折点和见证者。富贵落魄的时候,是用皮影卖唱,生活才逐渐好转;富贵充军,也是通过卖唱为共产党工作,成为干过革命的人;大跃进时,富贵唱戏为工人提供乐趣。在那段时间里富贵因为有皮影的相伴才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而在有庆死后,文革时期破四旧,富贵烧掉了所有皮影,就好像预示着接下来富贵的家人都同皮影一样消失,富贵曾经的幸福也会随着皮影的消失而消失一样,最后只留下一只大箱子,就如同富贵一样孤独的活着,背负着痛苦却顽强的活着。
虽然电影中富贵还留下一子,但仍然无法磨灭他失去一双儿女的悲痛,和为了活着而顽强生存的意念。小说中富贵活了很久,就好像他要把有庆、家珍、馒头、凤霞等人的生命都活下去一样。这份活着的信念,是无论命运多么艰难,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富贵都要坚持下去的理由。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在泪水中,我仿佛看见:老人的脊背和牛一样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我又看见家珍带着凤霞和有庆,怀里抱着孙子,远远的,远远的向老人走去……
谢倩楠
1730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