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作者:谢倩楠
主要内容

历史学家笔下的近代中国

——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

【个人信息】蒋廷黻是何许人也?蒋廷黻是于1895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出生在湖南宝庆府邵阳以北三十里的地方。蒋廷黻早年留美,归国后从事中国近代史之研究与教学,反对“治史书而非治史学”;为早期提倡中国现代化的功臣之一。后来从政,出任外交官及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等职位,被誉为“国士无双”,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人”。晚年于1965年患癌症去世,当时在美国,享年七十岁。

【提纲】从书的结构、主线与隐线开始介绍。其次从三个具体的方面介绍蒋廷黻和书中的部分理论,引用书中的典型例子呈现书的精华。最后与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进行比较分析。

【摘要】本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以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作为论述主线。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1949年以前的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蒋廷黻的史学观点。

【关键词】蒋廷黻、史观、《中国近代史》、人物、例证

【引言】作者:蒋廷黻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该书最早出版于1983年,1949年7月,台湾启明书局改名为《中国近代史大纲》出版。1987年,岳麓书社将其作为“旧籍新刊”之一种整理出版。

书页:正文共105页附录:134页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但并不是简单的以时间为线索来叙述中国近代发生的事件,是在时间先后的基础上以人物为主线按照人物所作所为来讲述中国近代的历史。有趣的是,蒋廷黻的近代史只写到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去世,对中国共产党没有一丝的介绍。最后,三部分的附录,分别介绍了:中国与近代史姐的大变动、琦善与鸦片战争、南京的机会与日本的“和平”,较为详细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背景和理论依据,即:中国近代史是曲折的,其曲折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都是没有实现近代化的结果。而著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学术成就,更是为了总结近代中国经验,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富强中国。可见蒋廷黻的爱国心热忱,民族精神深入骨髓。

蒋廷黻编写的《中国近代史》有两个版本,一部名称是《中国近代史》,一部是《中国近代史大纲》;在阅读了两本书以后,发现两书并没有较大的不同,内容章节也尽数相同。只是因为台湾启明书局修改了书名,从而让不了解的读者误以为蒋廷黻写了两个版本。这是一个需要提醒和注意的地方。

一、蒋廷黻眼中近代以前中西的邦交与鸦片战争

蒋廷黻认为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是没有邦交的。主要依据是西洋没有派驻华的使节,而中国也没有大使公使到外国去。其中缘故是:一、中西相隔很远,交通不便。翻看近代世界地图,不难看出中国要前往欧洲,并不像现代有苏伊士运河,只能选择从中国沿海向西,越过非洲好望角,通过今天的土耳其海峡到达欧洲;或者向东跨越太平洋。二、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我们学习的近代史大多是告诉我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以及结果;蒋廷黻偏不这样写,对于这场战争蒋廷黻分了两个小节介绍,先介绍了英国为什么以鸦片为突破口,这一节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道光皇帝。我以为清政府就如高中教材介绍的一样毫无作为,腐朽不堪;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道光对于鸦片是最痛心的,他非但没有无所作为,反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严审禁令;虽说收效甚微,鸦片进口数量仍在增长,但是清廷并不是任其发展,从而激化了中英关系,为鸦片战争埋下隐患。

清廷发现禁令效果不佳,于是一个特殊的人物——林则徐上台了。

他来到广州就要求外国人做两件事:第一,把已经到中国尚未出卖的鸦片“尽数缴官”;第二,出具甘结,以后不许带鸦片来华。由于英国商业监督义律外援无法到达,内部粮食被林则徐阻断,被迫屈服。在这里蒋廷黻着重提出了英商妥协的过程,将英国商人上交的鸦片变成了英国商行上交的鸦片,一转眼就转变成了国家之间的矛盾。一个小小的细节被蒋廷黻死死抓住,也暴露出了英国商行的阴谋。

鸦片战争以后,在蒋廷黻眼里中国没有力图改革、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是中国民族的致命伤。这次的事件也使得中国士大夫中间出现了两大阵营——林则徐为主的剿夷派和琦善等人的抚夷派。至于清政府一开始支持哪一方,不用我说,自然是抚夷派。

二、蒋廷黻笔下的先进之士具有多面性

近代的士大夫虽然大部分都是顽固的、守旧的糊涂虫,例如书中的倭仁就极力反对洋务派的主张,与恭亲王奕忻多次发生理论、唇齿之战;再如湖南的大学者王闿运之流撰写了一副对子骂思想超前的郭嵩焘:“出乎其类,拔乎其翠,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等等。

但是进步之士也大有人在,例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虽然林则徐在历史的记载里大多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将他颂扬成一个伟大的民族人物,但是在蒋廷黻的笔下,这个伟大的人物也是有缺陷的。书中第一章第六节“剿夷派又抬头”中徐广缙升任总督以后,就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则徐回答说:“民心可用”。这样的回答不难看出林则徐依旧带有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不难看出林则徐也是十分的在意自己的名誉的。对林则徐的介绍在这一节的结尾,蒋廷黻仍不忘调侃他:咸丰皇帝下令让林则徐进京,以对付英国,林则徐却正好病大重去世。蒋廷黻说: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大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誉借此保存了。可以看出,一个林则徐是不能打败英国挽救清朝的,而正是在他即将与英国“切磋”时去世,使得他不会失败,不回犯下轻敌错误,留下名誉之伤。蒋廷黻的文笔是十分犀利的,一点也不留情面的揭露了林则徐的清高与传统,将林则徐拉下了伟大之人、完美之人的光圈。除此以外还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件做了另一个角度的分析,这一决定不仅割让了大量的土地给俄国,也为八年后中日甲午海战的失败提供了经济因素;大量的资金用于收复伊利、越南战争和修筑颐和园,导致北洋舰队八年未增添新的船只和用具。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蒋廷黻从始至终都很欣赏的一个人物——李鸿章。早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就看清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他特别注重海军,他反对一切浪费资金的战争,他希望把这些战费都节约下来扩充海军之用。蒋廷黻对他当时的评价是:他的眼光远在一般人之上。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李鸿章也十分关注高丽,的确,高丽一旦被日本占领了,我国东北等地也就沦陷了,这在日后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验证;同时李鸿章也派遣他十分看重的袁世凯前往高丽,虽然高丽最终独立,但袁世凯在高丽的作为也没有让人失望。可以看出,李鸿章的确有先见之明,识人之慧。

原本以为,李鸿章就如蒋廷黻描写的一般厉害、聪慧,但在第四章第一节一开头蒋廷黻便用“李鸿章引狼入室”为题,转变了话锋。由于高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单单是日本,俄国也虎视眈眈,觊觎已久。中国都自顾不暇,战乱不断,如何去管理关系并不密切的高丽呢?甲午海战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俄、法、德联合干涉中国才挽回一点;此时俄国见局势大好,便提出在东北三省修铁路的建议。蒋廷黻书中对这件事是这样记述的:维特深知中国心理,与李鸿章交涉时,首言日本之可恶可怕,而后又言俄国对中国的援助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提出在东三省修筑铁路以便支援中国。李鸿章虽然拒绝,但俄国以拒绝就不再帮助中国为由,迫使李鸿章同意。李鸿章签订的《中俄密约》成为了李鸿章终身的大错。在蒋廷黻眼里进步之士无论再优秀都是有缺陷的。多角度下的他们都是不完美的。

三、蒋廷黻史观背后的因素

在蒋廷黻的自传里,我得知蒋廷黻是国民党人,这也许和他在本书中没有苏联、共产党相关介绍有关。毕竟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政治背景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此外,蒋廷黻在国外生活了12年,于1923年返乡。在国外生活的经验,也使得他对近代资本主义十分了解,因此在撰写《中国近代史》时蒋廷黻总是带有资本理论的观点和视角来评价近代发生的事件和近代有名的人物。正是他在教会学校和美国留学学习到的逻辑思维模式,《中国近代史》中的理论总是按点按序的逐条罗列,由表面现象逐渐深入内部因素。这也是蒋廷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逻辑史观。蒋廷黻回国后一开始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古籍和传记,为此《中国近代史》中也有大量的古籍古文证明他的观点。例如曾国藩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的评价,就引用了古籍;洋务运动奕忻与顽固的士大夫倭仁之间的争辩;高丽属国问题张佩纶、邓承修与李鸿章等的观点等等,都为蒋廷黻的理论和史观提供了依据。观察那时的背景,中国的大量文献大都保存完整,加之蒋廷黻幼年读过私塾,对中国传统文化又颇有了解,自然可以笔下生风了。

在本书的最后两节,蒋廷黻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一个伟人——孙中山。与一般人的写法不同,蒋廷黻并没有先介绍孙中山的一生,而是先总结了中国近代最开始的几场变革和运动,并简明扼要的阐述了失败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理论的精髓,从而反观其少年经历。正是有了近代几次重大变革的对比和总结,才能够更加鲜明的看出辛亥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和幸亥革命产生的正确性。

孙中山早在中法战争时就有了革命的想法,他上的学校均是外国人设立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孙中山的思维得到长期科学的训练,为此他一切的方案都是具体的、精密的、有步骤的,方方面面都顾得到的。孙中山早期的革命虽然都失败了,但是这位后期的变革做足了经验,他在1904年后发表的《同盟会宣言》,尤其是《民报发刊词》说明了三民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的革命方略就是他实行三民主义的步骤。不难看出,蒋廷黻对孙中山是十分钦佩、敬重的。这也为他后来加入国民党也不无关系。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步优秀的作品,除他以外,也有许多历史学家、文学家撰写过中国近代的历史,其中我选读了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两本书虽都是介绍中国近代的历史,但写书人不同,角度不同,自然各有不同,各有千秋。

第一,与蒋廷黻的五万字《中国近代史》浓缩相比,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就显得包罗万象了。在目录上,郭廷以就设计的十分详细了;将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国共产党胜利,大陆台湾两个政权为止。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全书共541页,主要的近代事件一共530页,之后的十几页为阅读的书目和书后小记。与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不同的第二点就是郭廷以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喜欢将当时行走、行军的路线以地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他书的目录后一页专门罗列了中国近代地理图册的书页,可以看出郭廷以的书主要是详尽的描述中国近代各个地区、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三,蒋廷黻在书中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记述和评价,但郭廷以则从第十五章第三节开始就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记述,并在十年内战、解放战争中都有了详细的记述。至于原因,我推测在蒋廷黻那个时期,国共关系紧张,政治问题严重,蒋廷黻不能对国共历史做评价和记述,而郭廷以的作品则是1999年才出版,那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国共对立的时代了,作家们可以相对自由的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政治大背景。至于“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近代中国史纲》的下载阅读量并没有《中国近代史》的多,其中缘故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创作的优秀作品。

对比两位知名历史学家的作品,一个精华简练,一个详细深刻;都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凝练和升华。虽然历史史观不同,但是两位历史学家都是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实况。他们在著书时的严谨认真,都值得我们现在的历史学者学习,他们的历史作品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和工具。无论简要还是详细,无论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也好,抗争的历史也罢,都是中国在千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段珍贵的经历。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都是时代的巨作,历史的见证。

蒋廷黻被称作“国士无双”,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从历史理论的方面还是他为中国近现代做出的贡献也好,他都是当之无愧的伟人。一代伟人的一生本应该是光辉的,璀璨的,蒋廷黻先生的后期却是“凄凄惨惨戚戚”;这个时代历史的巨匠在二十世纪晚期,蒋廷黻还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失踪者”,仅仅是三十年的遮蔽,不仅从大众的记忆中消失,即便历史学的专业研究人员对蒋廷黻的印象也逐渐模糊。沈渭滨先生1999年这样写道:“现在的年轻人,对蒋廷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是很陌生了。1949年后又一度作为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在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交’闻名于世。”

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说出这番话仅十几年,一度被籍籍无名的蒋廷黻竟然梅开二度。在“中国知网”上的检索,不难发现,蒋廷黻的研究自2002年起逐年增长,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446篇,近6倍的增长。随着读书界的“蒋廷黻热”的开始,蒋廷黻所作的仅仅五万字的《中国近代史》也被多个出版社不断改换由头一印再印;一会儿是“全本”,一会儿是“未删节”,一会儿是“彩图增订”……如此繁多的版本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暗示着蒋廷黻作品的引进太过单一,他的许多东西并不像胡适、钱穆等人一样,系统而全面的在大陆再版,为此我便又觉得十分遗憾和惋惜。

这本书是蒋廷黻先生重构中国历史叙事的见证,正是这本不足十万字的史书,将蒋廷黻毕生的精华都融入进去。李济曾说过:蒋廷黻为近代史研究建立一个具体的可以实行的方案,今天许多历史学家都了解,非这样做不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单凭中国的材料至少是不全的。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后来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有幸阅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能一睹历史巨匠的伟作,我真的很幸运。也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又称《中国近代史大纲》)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蒋廷黻《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李济《廷黻先生对学术界的贡献与关切》

沈渭滨《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导读——兼近代通史体系的推陈出新》

“中国知网”2018年检索(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谢倩楠汉语言一班

173010161

2018年4月13日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