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中写下的文字
——评余华《兄弟》
关键词
对比荒诞人性
摘要
《兄弟》中余华的语言是很“野”的,不止一个人说,当然也包括余华自己说他失控了,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失控恰恰是一种有控制的失控,文字在作者笔下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极尽了所能极尽的力量。《兄弟》更像是一把利刃,直接将人性的丑陋从皮肉剥离开来,这是一种极其锐利的笔风,当然这本书对人性所持有的不仅仅是一个悲观主义的态度,至少前半段还有真善美的温存。
余华的作品一直具有一种冷漠性与真实性,他一直都在用冷漠的眼光站在上帝视角去描述,他对死亡的细致入微会让读者毛骨悚然,他的用语简洁,语言平静,不带一丝情感却把现实血淋淋地揭示在每一个人的眼前。《兄弟》也贯彻着他以往的风格,描写了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但是这部作品又不同于余华以往的作品,《兄弟》中余华的语言是很“野”的,不止一个人说,当然也包括余华自己说他失控了,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失控恰恰是一种有控制的失控,文字在作者笔下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极尽了所能极尽的力量。
一、对对比的巧妙控制
《兄弟》全程都在用对比去突出彼此,但是这种对比很自然,很容易看出来却并不僵硬与尴尬。余华的对比用的很巧妙,既能够起推动突出的作用也很贴切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规律。
1.对比中的突出与塑造。作者用刘三峰与宋凡平的对比,李光头和宋钢孩童时候的天真与红卫兵那时的不讲人道的对比,苏妈,壮年男子与车站冷漠路人的对比,更加突出了那个时代的真情和温情善良的可贵。李光头和宋钢在追求林红时的不同表现更突出了李光头的张扬甚至于小市民气和宋钢勉强算得上知识分子的腼腆,这不仅仅塑造了两兄弟的性格,也为两兄弟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比如宋钢,卖花也好,工作也好,他的腼腆注定了他是低头默默干活的那一个,而当这种腼腆无限放大成为了性格中的一种懦弱时,注定了宋钢后边儿面对李光头的要求会无力拒绝,面对周游的要求也会无力拒绝。
2.对比中的无奈与悲凉。余华的作品中总是透着祸福相依还有命运的无奈与悲凉,曾经伟岸挺拔的宋凡平在红卫兵面前低下了头,曾经的两兄弟最终因为爱情而各奔西东,曾经高傲的林镇一枝花到最后成了红灯区的老板娘。当宋钢欢喜结婚时李光头在街头流浪扒拉着垃圾堆,当李光头风流一时宋钢失业下岗,当李光头和林红寻欢作乐时宋钢正走向人生的末路。正如文中所说那样“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辉有多么美丽。”命运总是无常,让人无奈至极,结局总是很讽刺,宋钢那样的好人不得不落得一个自杀的下场,余华的笔锋下透着悲凉,但是也恰到好处揭露了命运本就是无常起伏的本质。
《兄弟》中的对比运用远远比《活着》中还要多,也正是这种巧妙的对比将全文每一个人的命运无限放大,直击每一个读者的心底。
二、对粗鄙与荒诞的控制
《兄弟》的路子很野,不止一个人这样评价过这本书,其中粗鄙的言语和及其荒诞的剧情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将这一种荒诞和粗鄙变得更加贴近现实和文雅,反而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正如喻荣军的《天堂隔壁是疯人院》中也有很多关于两性的描述和常人不可理解的荒诞言语,也包括《你好,疯子》中所谓的让正常人证明自己不是疯子的言论。
当然,余华《兄弟》中荒诞远甚于此,从李光头偷看女人屁股到最后处美人大赛,处女膜的修补广告满天飞,再到宋钢卖丰乳霜,各种看似不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甚至于人类科学的事就这样凑在了一起,使整个小说充斥着一种不真实的故事。
但是不真实的背后反而极致揭露出了一个时代的丑恶,比如前半段文革时期那时候的禁欲让每个人都极其的保守到最后极致的扭曲。李光头偷看女人屁股反而以此为荣,赵诗人等人将溜李光头作为自己风头的机会,红卫兵们对宋凡平等人的拳打脚踢,如果说这些都尚算具有人性的理性,那么后半段的处美人大赛的描写可谓是将荒诞推上了顶峰。但是这种荒诞背后恰恰是人性理智的缺失。一种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失去了理智,其中包括林红那样一个清高的人也就此沦陷,那么又有多少本来就具有满满私心的人沦陷在物欲横流之中呢。
但是笔者认为,只有将荒诞无限的放大才能极尽写出丑陋,正如一个污点,经过放大镜无限放大之后才能让每个人都看见,余华很好的将刘镇变成了一个丑恶嘴脸和荒诞事物集中的地方,并借此让读者看清每一件事情背后人性的丑恶,而这种丑恶绝不会仅仅限于这个时代。
三.结尾有些突兀
当然余华的《兄弟》结尾确实有些失控,突然就把时间拉快然后宋钢自杀李光头颓废林红堕落最终以李光头说宋钢从此可以成为外星人结尾,当然确实是贯彻了《兄弟》中一贯的荒诞喜剧风格,并且宋钢那样性格的人如果能够逃离这样一种堕落的社会会有好的结局,但是不得不说结尾突然加快的时间并将每个人的命运突然分开挨个描述有些干枯唐突。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余华的《兄弟》所具有的批判力度远远在《活着》之上,如果说《活着》是对于命运残酷描写的涓涓细流,那么《兄弟》更像是一把利刃,直接将人性的丑陋从皮肉剥离开来,这是一种极其锐利的笔风,当然这本书对人性所持有的不仅仅是一个悲观主义的态度,至少前半段还有真善美的温存。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这本书的成就应在《活着》之上,也是很值得去读的一本人性画册。
参考文献:
祁雪婷.论余华《兄弟》的叙事特征及其成因[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刘百霞.余华《兄弟》中的对比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