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与文化之关系
读起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的书,让我有万千感慨。在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学到的只是语言学上的一小部分,而实际上语言学的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语言与文化》这本书是关于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罗常培先生在书中能把一个小字联系到民族社会和民族历史,之此可见其语言学功底的深厚,让笔者钦佩不已。
在这本书中,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作者在本章节中举了许多例子来体现文字变化增减来体现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语言在历史的潮流中是不断丰富的,从一种语言不断增加到如今各国不同的语言。正如作者所说“中国和其他民族间的文化关系几乎可以从交互借字的范围广狭估计出大概来。”中国从唐朝开始,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也成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汇的繁盛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也不断地丰富着。最常见的仍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如许多从外藩来的水果蔬菜大部分在字中有一个“胡”字和“番”,这让后人在考察文化交流情况时,可以从中得知当时的商业贸易情况。
由此可知,古时借字的情况反映了当时文化交流的情况。再如中国明清时期逐渐国门洞开,不少人出海留学,将不少洋文化带回国内,为了方便人们日常交流便以英文借音来称呼事物,例如沙发、巧克力和咖啡等。这些语言文字的变化,这些从外国和外藩借来的词汇,都深刻让笔者体会到了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滚滚浪潮。
就如作者所说“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融合在一起。”中国的语言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很多旧有的词汇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淘汰。如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字、异体字,这些字被简化是为了更好便捷人们的生活。但是有些字被简化却丧失它原本所含有的文化内涵。最开始的甲骨文形象生动地表现古时人们的生活,到如今那些方方正正的字却再也体现不出来其文蕴。语言文字可以体现社会的文化程度,时至今日我们却将他们分隔越来越远。
笔者在这粗浅地论述语言与文学的关系,结合罗常培先生书中所提,笔者认为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大致有三:其一,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其二,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因素的结合;其三,语言可以帮助我们考察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就如笔者在上文提到中国外借字的由来,可以论述这一点。从语言的糅合来窥察文化的交流,书中提到一些例子来说明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影响。基督教是后期才传入中国的,这个异乡文化却深深地影响和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当时部分民众的信仰。人们甚至将之同步到自身的血缘关系上,原本是按照家谱来取名更姓的文化却在这个时期有了改变,这些信徒将自己的孩子取基督徒的名来深化他们的信仰意识。由此可见,外来文化在不断与中国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中国文化。通过一些人名文字的变化来投射出当时文化的发展情况。我们深知与人交际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言语交流,古时外借字很多都是凭借商贸关系发展而来,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就少不了语言这个媒介,所以语言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而增加,文化也随之变得更为丰富。文化与语言的媒介关系更为亲密也成为必然。
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语言不仅联系着文化,也联系着社会。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许多社会因素影响,它展现着一方水土的文化,也记录着人们在历史上迁移的痕迹。书中描述了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差异。中华民族原本就是融合许多部族而成,尽管每个族汉化的程度已经很深,然而仍可以究其姓氏察其本源。这些民族族姓的变更不仅可以考证出其在历史上的迁移轨迹,也可以观察出所处时代的政治情况。例如北魏拓跋氏改姓为元,众所周知,拓跋宏崇尚汉族文化,并在统一后倡导胡汉相融,历史上又多了一个元姓,又多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些姓氏如慕容氏因为战乱后继分化成了两支,分别为慕姓和容姓。这些例子都可以表现出语言的历史性。它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记录者。人们可以通过尘土遗骨来缅念过去,也通过文书记载来伤古怀今。“语言就像文化一样,是由不同年代的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有些因素可以推溯到荒渺难稽的过去,另外一些因素不过是由昨天的发展或需要才产生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语言的变化结合文化的变迁就可以把与之相对的年代给估计出来。学者利用遗留下来名书典籍来窥察当时的社会状况。例如《史记》,司马迁留下的文学史的瑰宝,作为考察秦到汉的第一手资料而存在。由此可见,语言对文化之重。
作者在书中所举出许多例子证明着文化与语言变化之间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都在体现在作者希望借此能点醒有识之士重视语言的必要性,作者希望能多多发展语言,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语言学。这本书所触深奥之处,有些地方是笔者还未真正理解透彻,笔者只能粗浅地将罗常培先生的见解结合自己的言语,以第三人的角度去阐释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