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曾这样评价过三毛:“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做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是的,她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她的作品中没有爱情小说里所描写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的场面,也没有武侠小说里舞刀弄枪、恩怨情仇的情节,她有的是一个个真实生活琐碎的故事,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讲诉的是三毛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在沙漠中三毛与荷西结婚,不是医者却被非洲邻居当作包治百病的医生,参加娃娃新娘的婚礼,在沙漠里观看洗浴,拾得符咒险些丧命,与荷西一起置办“新家”,经历三关取得驾驶证,建立起与哑奴的友谊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但是在事情背后,透露给我们的是三毛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坚持不懈,但也流露出无法解救哑奴的无可奈何情感,对于在沙漠中遇到的一切人的珍惜,相识就是一种缘分,尽管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三毛不这么认为是艰辛,能看见沙漠,看见落日,这就是她向往着自由。在三毛所讲诉的一个个故事背后,我感受到撒哈拉威人的原始封建与落后,不管是男是女,一身总是臭烘烘的,几乎从不洗澡。对于每个撒哈拉威人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十分骄傲的。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还没成年就会成婚,而且婚礼上的一些习俗也是相当的可笑与封建,暴力贯穿了整场婚礼。当地的女人会用黑色或者蓝色的布把自己的身子和除了眼睛之外的脸部的其他部位都遮住,人们认为胖才是美丽的。照镜子和拍照都是索魂的表现,在撒哈拉地区还存在一文不值的奴隶们。足以可见的是撒哈拉威人的迂腐一面。如果换作让我在撒哈拉生活那么长的时间,我坚信我不能够坚持,我不是怕生活的艰辛,而是受不了那里落后封建的传统。而三毛呢?她虽然知道那里的风俗之落后,但是她将重点放在了在沙漠中寻找和感受生后的真善美上面。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好一个沙漠壮丽景观。撒哈拉,广阔无垠、一望无尽的黄沙,它象征着自由,犹如水之大海。这是三毛所喜欢的生活方式。不过三毛在追求自由、享受自由的同时也是一个流浪的异乡人,远离家乡、父母姐妹,与荷西一起面临生活的不易与琐碎的事情,以及与邻居朋友的人际关系。
与荷西之间浓浓的爱意超过了生活的苦楚,这让身处在异乡的三毛感到幸福快乐。但是好景却不长,荷西突然的离世令三毛十分的悲伤痛苦。心灵的空虚、现实的寂寞,无寄托的精神,“无形”的孤独组成了现在的三毛。饱受思念、病痛折磨的三毛选择以“赴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在那另一个地方,三毛与荷西相遇,两人一起携手继续向从未去过的地方国家走去。虽然一个作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应该祝福三毛,她终于与她的爱人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
她一生作品甚多,让无数的人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可惜,她却没能走出自己的枷锁。让我们记住三毛,一个追寻自由、希望生活而又具有流浪情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