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都是西方文学经典的人物。
我相信人人都有可能存在一些性格悲剧,人性的弱点。
丹麦王子,生活优越,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一直认为人是神圣高尚的。在父王突然离世之前,他并未真正的看清人心的险恶,世道的粗俗丑恶。在回国后,亲眼目睹父亲久久难以消散的鬼魂和母亲迅速改嫁叔父后,他非常的痛苦矛盾。曾经的爱人奥菲莉亚处处监视他;他永远深爱的母亲背叛他,投向叔父的怀抱,与他不在同一个阵营;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两位朋友的背离与窥探,迫使着哈姆莱特假装疯癫,极力用疯与癫来诉说自己内心的声音。为给父亲报仇,经历了他本不应该经历的人生。全剧中唯有一件事令我不解,就是他为何迟迟的犹豫、延宕。本就有机会中途杀死克劳狄斯,但是因为看见他在做忏恨,他放弃了复仇,因为哈姆莱特认为如果现在杀死他后,凶手的灵魂就会进入天堂。他觉得克劳狄斯的灵魂应该进入地狱,接受一切酷刑。但是哈姆莱特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弃了复仇的机会。这不仅是他的胆小怕事的性格决定的,而且还因为外部的社会黑暗势力太过强大,克劳狄斯是凶手,但也是一国的国王,所以哈姆莱特不敢轻易的复仇。在复仇之路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内心的纠结与多变。巨人般的思想与婴儿般的意志在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堂吉诃德,一位乡绅,沉迷于骑士小说,把自己也当作是一个永远保护贵妇人,始终维护正义的骑士。翻找到许就以前的旧烂铠甲,使用一匹瘦骨嶙峋的坐骑,将一位长有胸毛的农村妇女视为自己心中的高贵的女人--杜尔西内亚。头盔、骏马以及贵妇人这都是一个骑士所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但是不幸的是他出生在一个根本就不需要骑士的时代,所以他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将客栈当成城堡,要求客栈老板为他授予称号,大战风车巨人,大战羊群军队,尽管每次都是伤痕累累,但他依旧的坚持维护正义。他把护送女眷的队伍和送葬队伍的行列“强盗”打散,答允随从桑丘事成后封他为海岛总督,这是滑稽荒谬的。他的种种行为在其他人看来是荒诞的,都认为他疯癫了。直到最后临近死亡时,才恍然大悟醒。堂吉诃德的三次骑士旅程也许在读者看来确实是搞笑的,但是塞万提斯所描写的堂吉诃德也是具有悲剧性的。不过堂吉诃德对信念的执着与维护正义,善良正直等等都是我们现在社会人们所应该具备的,这值得我们反思。
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他们都是苦命的人:一个一心报仇的王子为了免受迫害而装疯卖傻,一个信仰骑士精神的乡绅为了维护正义,追求理想而疯癫。难以逃掉的悲剧命运,哈姆莱特为了报仇竭尽全力却最终同归于尽,堂吉诃德在自导自演的骑士之路上悲剧收场。遭到众人虚伪的关爱和真实背叛的哈姆莱特,众人真正的关爱但无人理解的堂吉诃德,其实他们都是孤身一人,谁能晓得心中的寂寞与孤独呢?
“多余人”,无论是哈姆莱特还是堂吉诃德,他们在作者笔下都是一个多余的人,这里我不是说他们不重要,而是他们与当时的时代不相容。在《哈姆莱特》这部剧中,人们都向有权势的一方靠近,金钱至上,忽视人情,哈姆莱特就成了那个时代多余的人,他不向权势臣服,但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得不忌惮权势。在《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中,堂吉诃德奉行骑士精神,对理想的信仰,坚持追求正义,在旁人看来可悲可喜,十分的荒诞。与人们、社会格格不入。
荒诞横行、道德荒芜的时代使得堂吉诃德无法实现他的理想,这就造成了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现实使哈姆莱特对人的认识有了改变,认为人的神圣性不复存在,人生也变得十分虚无,对生命也变得漠视。
哈姆莱特他是思想的巨人,婴儿般的意志;堂吉诃德他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矮子,行动得较快,但缺乏思考。而作为新时代得我们,我们不仅应该做思想上的巨人,还应该做行动上的巨人。《中庸》中的慎思之,笃行之反映出的也是这个道理,慎思笃行,思考全面,仔细思考,采取行动,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