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孟子》和《论语》,和《五经》一起成为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科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随着时间的流逝,千百年来,它始终影响着华夏子孙。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所编撰的,这部充分反映了朱熹的“道统”学的观点,也反映了朱熹的治学风格和治学态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书中注解到: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止于至善。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修身之道、之德的重要性,要明确德行,亲近他人,仁爱和睦,讲理、无私、克制(讲天理没有私心、克制欲望),最后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永无休止的追求真理、真诚、仁爱和智慧,实现一种自我到无我之境的超越。这句话对我们现在也非常受益。一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学习中,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品德,端正自己的态度,还要有无私奉献的心、关爱他人之心,与他人和睦,待人真诚,克制我们自己的私欲,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退缩,也不要气馁,还需要放宽心,坚持不懈的去解决。尽管我们经历过许多挫折,但是我们超越了自己,这就很完美。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所具备的品质。观察竹子,仔细探究,探究其本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很重要,意念真诚、端正态度,修养品行道德,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甚至是管理我们的“大家庭”。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一些人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一些昧良心的事情,连自己都不能洁身自好,更不能说管理好家庭。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等,从现在做起,终不会晚。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从古自今中国大都讲究中庸,中立的观点。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金木水火土,无不向我们说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我很喜欢这句话,它告诉我们了一种学习或者生活的一种态度(方法、要求)。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全面的思考,明确的辨别,落实实践,我认为只要坚持的做下去,不管人的智力怎么样,勤奋一定会有收获,最后到达彼岸,获得成功。无论在什么时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不会过时,对于任何人都非常有用。我最近在学校的教室里看到了这句话,更让我确信这个道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这是一种读书和学习的方法,要把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才会知识。如果不学习不思考,所做的都是无用功。注解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与《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脉相承。这就得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我们社会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益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解:省,悉井反。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看到有才能的人有德行的人就向别人学习,善于虚心向他人学习和有追求也是我们必须所做的。反省和虚心,我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必备的品质,能够虚心,才能学到更多,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一点也不假。懂得反省自己,才能获得更多,当发现不好的行为的时候,才能加以改正。《孟子》、《论语》中讲诉了许多思想理论及学习方法,经过了千百年来,我们自今也受益。
《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重视义理的阐发,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虽说注解不是白话文,难以读懂理解,但是这为我们研究“四书”提供了材料。并对主要思想内涵做了较为集中而富有层次的揭示,但是它带有当时的阶级分析的痕迹。尽管存在不足,“四书”以及《四书集注章句》里面的思想观念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深刻的影响我们。
读书阅世修身养性伴随着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