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一、序论
1、*作者:费孝通*出版时间:2016年3月*出版国家:中国2、总体影响:《乡土中国》深刻地剖析了前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提出了差序格局,礼俗秩序等等概念,是中国国乡情、民情的学术性报告。《乡土中国》诞生的年代正直中国急速现代化的重大时刻,就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它以强烈的现实性再次引起了人们地深深思考。
二、本论1、内容(按目录叙述)第一章:乡土本色
中国人的乡土气息,即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千万年来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也正因为人们对“土”的依赖,乡村人口以相对的固定性和时空局限性,结成邻里关系,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相处更多是基于“熟悉”出来的礼俗,并不适用于法律,这也是现代社会所不具备的特征,因此费老将两者定义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第二章:文字下乡
城里人因乡下人不懂躲避车辆和识字少而认为乡下人“愚”,对于这一现象,费老借乡里孩子捉蚱蜢的能力比城里孩子强这一事实,发文,是否又说明城里孩子“愚”呢?由此,总结出城里人眼中乡村人“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善学习或是不爱学习造成的,而是由于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因此不能作为评判的标准。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中,由于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和空间格局,产生了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环境。因而乡村人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所以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真正地下乡。
第四章:差序格局
作者由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引出所谓的差序格局,就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的社会关系。同时将其与西方的“团体概念”相对比,并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异中去解释。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别导致产生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的西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他们把权利与义务分得清清楚楚。而在差序格局的中国乡土社会,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己及人,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
第六章:家族
乡土中国的家和族是分不开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比西方对家庭这一团体性的社群有着严格的界限,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形态上的差异,也引起了性质上的变化。在西方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因此中国的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但承担着生育功能,更是作为一个事业社群承担了许多生育以外的功能。所以,家庭一般都是以家族的形态呈现的。
第七章:男女有别
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章:礼治秩序
费老认为乡土社会既不是法治社会,也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社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治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靠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维持,还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第九章:无讼
这一章节承接了上文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因而就有了乡土社会中的“讼师”。现代乡村社会中讼师的责任——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与现代都市社会中负责厘定权利的法律是矛盾的。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只有先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才能把法律和法庭真正推行下乡。
第十章:无为政治
本章中论述了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由于乡土社会的小农经济约束和天高皇帝远的距离约束,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名义上说是“专制独裁”的,实则是挂名无为的。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本章指明了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也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也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教化性的权力或者说是爸爸式的,称之为长老统治。
第十二章:血缘与地缘
本章告诉我们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因而血缘社会是稳定的,是人情社会。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力和义务的平衡,但是亲密的血缘社会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
本章从社会变迁的动态变迁角度,阐述了长老权力、传统之治下乡社会的缓慢演变,及这种缓慢变化所导致的乡土社会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的趋向分离。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本章从人的行为是简单地受欲望的支配,还是遵循需要的引领这一角度,阐释了乡土社会当代知识谱系的变迁。欲望是什么?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是“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从两性之爱到五味之好。
2、扩展
读了费老的《乡土中国》我又继续阅读了费老继《乡土中国》之后出版的《乡土重建》,这本书,又让我看到了费老在中国乡土文化深深调研与思考后,又造就的另一个伟大,他在提举出社会现状以后,通过这本书,让人们看到了,他对乡土重建的各种有效途径与可行办法,为社会发现之路,又点亮一盏明灯。3、学术观点
费老以西方团体和中国当时的都市生活为不同于乡土社会的社会,在比较中提出了关于乡土社会的乡土气息、差序结构、无为而治长老统治以及礼治的治理之道、稳定不变等观点。4、评价
*他评:A、杨柳,认为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这为分析中国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个理论观点。
B、
袁怡雅,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中西基层社会对比研究的书。袁怡雅对书中贯穿始终的两个重要观点——差序格局及权力性质——进行梳理,认为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水波式的,主要的权力性质则是长老权力。
*我的评价:费老,通过简单详实的例子让我们能够轻松了解到社会现状,并让我们感受到一些社会弊病的存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整本书通俗易懂而又发人深省。例如,费老用城里与乡里孩子捉蚱蜢的简单事例,让我领悟到,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一个角度对事物做出评价,因全面,因抛开客观因素,多方地,全方地思考。
三:结论
《乡土中国》一书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及其本色。叙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存在事实、乡土社会特点以及存在的其合理性、必然性。是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的探究。
四:参考文献费孝通先生著《乡土中国》、《乡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