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吃吃吃
去马家场赶场咯(主)
杨杰
赶场,又叫作赶集。流行于全国各地,因地域差异,各地的叫法也有所不同。赶场的又来,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代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的时候,由于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十分麻烦。因此,各地皆按当地的风俗习惯规定了固定的日期和集市,后来朝廷有了较为统一的规定。
早在数百年前,马家场就作为附近区域所规定的一个集市而存在了。在每个月特定的日子,这里便会热闹起来。南来北往的商贩以及附近的商贩都会在这里摆摊,小小的马家场,窄窄的街道,挤满了各种商铺。附近的人们大都会结伴而来,在人潮拥挤的巷道中寻觅自己中意的物品。
11月8号上午,马家场早已人声鼎沸。今天恰逢马家场赶场,除了来赶场的人以外,还有不少巡警在这里维持治安。马家场在成都也是小有名气,不仅因为这里有着数百年的赶场传统,还因为这里有着可以与白家肥肠粉一较高下的马家场肥肠粉。在赶场的时候,这里的肥肠粉店面的生意尤为火爆。而马家场老街胖娃肥肠粉就接待了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店家在餐馆门口放置了一口大铁锅,锅内翻腾着猪大骨、猪肺等熬制而成的浓汤。旁边的案头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的做好了调料的大腕、小碗。碗里红红的辣椒油,绿油油的葱花等调料,看得一旁的客人直咽口水。当然了,也有些顾客有自己独特的口味。这不,刚刚进来的几位大妈叫了几碗肥肠粉。其中一位便对店家认真说道:“老板,来个小碗嘞。少放点海椒,多放点葱花,不要放味精。”店家仔细地听着大妈的要求,手里往空碗中放着相应的调料,因为客人多,听不太清,店家拿着调理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询问到“不放味精是不?”在得到大妈的回答后,店家便把新做好的调料碗放在案头上,去招呼其他客人了。因为生意火爆,每张桌子上都有客人,刚刚进来的几位大妈不得不分开来坐,但相互之间还在谈论今天赶场十分热闹,称赞这儿的肥肠粉十分好吃。
在路边的肥肠粉店面已经这样火爆了,不难想象巷中是怎么的一副面貌。顺着巷口进去,不宽的巷道两边紧凑地摆放着众多商铺。有贩卖茶叶、虫草、海带的,也有出售葡萄干、糖果的,自然也不会少了糖油果子、豆腐脑、麻糖等名小吃。商贩们都各自卖力地吆喝、叫卖着,希望自己的东西早早卖完。越往深处,人潮越来越拥挤,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人们赶场的心情。
走过一座石桥,多了些水果、糖果、饼干之类的商贩。有一家铺面前挤满了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卖红豆腐的。不过,这儿的红豆腐还都是初成品,即都是放在一块木板上,还保持着被霉菌包裹着的状态。卖家是一位中年大叔,一边用刀在木板上把豆腐划分成5列、每列8块,一边对着买豆腐的大叔说拿回家该怎么处理。因为这位客人只是买初成品回家自己加工,所以店家收取15元一板,并用塑料袋装好。下一位买豆腐的是较为年轻的一位阿姨,她要买成品的红豆腐。店家这时便把切好的豆腐倒在一个盆里,然后往里倒了一点儿白酒,以便把霉菌去掉。然后放入花椒、孜然等调料搅拌均匀,鲜红的红豆腐就这样制成了。最后再倒入一个塑料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