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们身边的“热点”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此起彼伏的信息浪潮中,总有一些人或者事会在不经意却又可以预知的情况下走进公众的视线,这些人或者事就成了我们身边的热点。
其实,简单来讲,每个社会热点的出现,都源于媒体的大肆报道和网民们的热烈关注,因此,每个热点背后毫无疑问的都凝聚了民众无数的关注目光,以及网络群众各式各样的讨论、批评和感叹。
这些社会热点,总是包含着这样一些关键词,教育、家庭、人伦、道德、正能量等,这些都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人们视线的焦点。
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热点的出现,首先,这些热点信息必须符合当下社会现状,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其次,需要大众传媒的大肆传播,如此,人们才能广泛对这些热点信息加以讨论,促使“热点”的最终形成。
这些“热点”其实正体现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它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用一些热点信息来引发人们热议,从而影响人们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起到一种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
当然,因大众传播有着议程设置的功能,所以,并非所有人们普遍关注的信息都能成为热点或者说是持续成为热点信息。因为,可能那个本能成为“热点”的信息不在大众传播的“议事日程”上。
例如,2013年5月,媒体曝出贵州金沙县11岁女童被亲生父亲虐待事件。开水烫头,鱼线缝嘴,跪碎玻璃,针扎手指,小丽饱受虐待已达5年之久,施暴者就是她的亲生父亲。在接到报案后,当地警方刑拘了小丽的父亲,而浑身是伤的小丽被送进卫生院救治。而面对警方审问,恶父杨某某承认了自己虐待小丽的罪恶行径。当地有关部门成立救助小组,为小丽指定监护人。这是个是典型快速曝光却又快速消失的热点事件,人人知道却难以引人关注,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上,这件事属于家庭人伦方面,但大众传播可能更加希望人们关注环境,卫生等方面,因此,传播组织进行把关,不大肆传播,人们自然难以广泛关注热议,热点也就难以维系或存在。
最后一点,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也就是传播是一种双向社会互动行为,因此,民众即受众也是热点形成与维系的重要环节。
那么,受众是如何参与到“热点”事件中的呢?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是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受众为满足自己某种特定需要而从媒介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自发地参与到了热点信息的讨论中。例如,柴静的《穹顶之下》,人们渴望了解有关环境健康的信息,也就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了这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其二,日受众迫于群体压力及第三人效应,非主动参与到热点信息的讨论中,不难理解,当你的朋友圈,微博,QQ等社交工具或者你周围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件事的时候,你也就会难以抗拒的被吸引甚至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