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论中国》讲稿

作者: 杨超
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基辛格

基辛格,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而我认为,他最特别的身份还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写这样一本书,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国的历史,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他先后访问中国达50多次,书上的序中就有提到“如同几百年来前往中国的众多访客一样,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韧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华文化。”中国当代的战略选择,是否真的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历史经验?如果中国当代战略至少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们对这种影响是否有清楚的认识与表述?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基辛格对中国文化的内在一致性与连贯性有夸大之嫌,将传统文化因素与当代战略的连接有时也显得勉强。之前我们读过《万历十五年》和《叫魂》,不是美籍华人就是美国人,看《论中国》我们一方面要思考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为什么一些优秀的记录我们本国历史和政治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的?网上对《论中国》的评价褒贬不一,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拿出一些令人信服的作品?

序(第五张PPT)

我觉得基辛格提出这个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惋惜的态度。他自己也谈到,他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包括我们之后将会讲到的他对中美关系未来一个发展,也是很有信心的。

中国的独特性(第七张)

中国的独特性,也就是第一章的内容。几乎也是网上认为最夸大的一章。我将基辛格的一些理论整理为了下面五点。第一点:似乎没有起点。基辛格认为,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他还解释了我们所认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位黄帝不是创建而是重建了一个帝国。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建的既有国家。感觉这个说的有点儿太神了,感觉就像是一个人,不需要经历从婴儿到孩童再到成人,直接生出来就是一个特别牛逼的人。第二个是讲到了中国始终会走向统一。这个我比较赞同,中国一向都以团结著称,就算每一个时段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分裂始终是暂时的,总会站出来一个志在一统的人物,例如秦始皇,例如毛泽东,改变局势。第三点可以接着第二点来给大家讲,精神文化促成中华民族的延续,“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凭借武力建立的,然而没有一个能够靠武力延续下去。”1000年来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国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而不是历代皇帝的镇压。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共同的价值观能够凝聚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就是本章我要重点讲的内容,世界中心论和中国的战略思想。世界中心论,我把“我们出去”和“别人进来”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我们出去”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跋山涉水只是为了告诉其他国家我们有多牛逼,你们都得臣服于我们。中国根本无心和其他国家交流来往,只是我们把好的东西分给他们而已,他们的东西我们丝毫不稀罕。这也就造成了后来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与西方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明白白的摆在了我们面前,林则徐还两次致函维多利亚女王说什么“尔等海外蛮夷气焰日张,竟敢辱慢我大清帝国。”中国几百年的上国地位造成了天朝对现实的一种扭曲认识,自高自大带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受辱。后来林则徐也因为招致蛮夷被流放,在流放的这个过程中他才意识到学习西方的一个重要性。相比之下,马嘎尔尼使华,走这一趟就是不满与中国在经济交易方面对英国的限制,英国作为西方首屈一指的商业大国和航海大国,非常不爽中国各种经济上的“勒索”。开放广州十三行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苛求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获得更多。然而中国似乎完全无动于衷。

战略思想(11张)

中国与西方战略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陷于冲突时,中国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而西方则

强调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这一体现更直接的表现就是两种文明流行的棋类上,我将其做了一个表格,从时间,目标,策略以及注重培养的能力四个方面做了一个比较(看图剖析)。

(十三张)

接着我们要讲的,就是本书还提到的另一个战略思想《孙子兵法》,毛泽东在面对一些战役或者外交上的问题,都喜欢用《孙子兵法》上的一些思想来解决问题。孙子强调攻心,强调不战而胜,而西方给我们的感觉更多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军事武器。好,第一部分结束了,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一个问题:如果当时中国接受了马嘎尔尼的外交使命,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我的见解:结果不会改变,只是说战争也许会来的慢一点。首先中国和西方在当时军事上真的有很大的一个差异,西方的第一步是和我们平等的进行贸易,可是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军事力量向我们索取更多,而且中国一直自大,难道他不会想压压我们的气焰吗?)

朝鲜战争(19张)

斯大林的算盘——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

如果美国真的插手,对中国的威胁就会增加,那么中国就会更加依靠苏联。如果中国应对美国的挑战,它将需要苏联大量的援助,同样会加大对苏联的依靠。反之,如果中国置身事外,北朝鲜会极为失望,那样苏联的影响力就会增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斯大林成了朝鲜战争最大的输家。他的战略预测是对的,但他对结果的估计却大错特错。中国对苏联的依赖是一把双刃剑。苏联给中国提供的军备最终加快了中国的自立。斯大林促成的中美之间的不和并未导致中苏关系的改善,也未降低中国走铁托道路的可能性。正相反,毛泽东认为他可以同时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不买账。美苏之间的冲突至深至广,所以毛泽东判断他在冷战中尽可利用苏联的支持而无需做出回报,甚至可以拿苏联来作为一个威胁。

台海危机(20张)

第一次:更多的是中国对美国所站立场的不满。几个无关紧要的小岛,却在10年内引发了两次重大危机,而且美国和苏联都曾暗示要用核武器。当第一次危机爆发时,毛泽东宣称不怕美国的核武器,但在美国真正提出要使用核武器时,毛泽东却怂了,只是说说而已。1955年周恩来伸出了和平的橄榄枝,我们不打了,我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双发都达到了短期目标,美国遏制了一场军事威胁,而中国重申了一个中国的主张。

第二次:这一次台海危机,更多的是“政治战”而不是真正想打仗。炮击形成了单日开炮,双日休息的规律,开炮前还发出警报。有意思的是苏联的反应。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第二次台海危机发生的三周前,赫鲁晓夫刚刚访问过北京,毛泽东根本没给他说过此事,大势美国却认为两次台海危机中毛泽东的行动不仅有苏联的支持,而且为苏联所授意。一方面害怕核战争,一方面害怕如果不支持中国会失去这个重要的盟友。于是在对美国发出核威胁后,又让中国自我克制,同时也指出自己会全力支持中国。结果两边不讨好。

历史会重演吗(36张)

战争:

1无论中国的意图如何,中国的成功“崛起”与美国在太平洋乃至全世界的地位无法相容。任何形式的合作都只不过是让中国有积累实力的空间,最终必将酿成危机。(克劳学派)

2美国和中国与其说是民族国家,倒不如说是具有大陆色彩的文化统一体。基于经济政治成就以及人民蓬勃的能量和自信,两国在历史上都曾被推向极高的国际地位,都曾认为自己具有普世性—中国和美国政府都经常认为本国政策与人类整体利益完全一致。当这样两个实体在世界舞台上相遇时,很可能出现严重紧张局势(p508)

和平:

阻碍中国发展:一系列的国内挑战(地区发展不平衡,打击腐败,人口问题等)——一个面对如此庞大国内任务的国家不太可能轻易投身于战略对抗或追求世界主导地位。

中美之间并非零和博弈(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而是一种结构性矛盾

中美结构性矛盾(补充)

当前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指由于中美两国在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位置不同及利益需求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并在一个时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中国力量上升、利益需求扩展与美国维护其霸权安排的深刻冲突。具体说来,中美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强化霸权与中国政治影响迅速上升之间的矛盾。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对外联系的增多,中国在世界政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中国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参与国际政治议程的谈论与制定,乃至提出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政治新秩序,以便为保障和实现中国在世界日益扩展的国家利益服务;在地区范围,中国则必然要积极开展各类安全、政治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创建和参加地区组织,扩大在本地区的影响力,以便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然而,中国在地区和世界范围影响的扩大,将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的霸权相遇。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