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引言)
作者:孔飞力
介绍:孔飞力(PhilipAlden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
2016年2月15日傍晚,孔飞力逝世,享年83岁。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中国
总体影响:剖析了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将叫魂案所揭示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
二、本论
目录
第一章:中国窃贼传奇
第二章:盛世
第三章:或现或隐的威胁
第四章:罪的界定
第五章:妖术大恐慌的由来
第六章:各省的清剿
第七章:妖首的踪迹
第八章:终结
第九章:政治罪与官僚君主制
第十章:主题和变奏
内容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结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国家:中国
同类书:《万历十五年》
学术观点:
社会背景层面
作者在第二章中用“镀金时代”来形容弘历统治下的帝制中国。在对叫魂危机始发之地长江下游地区进行描述时,除了承认存在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繁荣昌盛景象之外,还揭露出了江南地区的人口/资源比例不协调,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等现象。甚至,不止于此。他还有意识地试图穿过历史的迷雾进入当事人(十八世纪乾隆年间普通百姓)的意义世界,对“盛世”发出诘难:“盛世”之中的百姓大概不会因为商业的发展而更富有更具有安全感,反而意味着处于一个充满竞争并十分拥挤的社会,他的生存空间更小了。因此研究十八世纪的经济、人口状况的目的也在于理解这些变化如何决定了人们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认识。变化主要在三个方面发生:一是日益抬高的稻米价格及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使得米价成为普通百姓的沉重负担;二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心与地缘,富庶三角洲与贫瘠山区之间;三是由前两方面原因带来的人口的流动方向的变迁:即由内向外,由中上层向下层。叫魂案的主角也集中在流浪者、“游方僧道”上。至此,在构筑叫魂案的社会图景时,孔飞力试图建立这样一种阐释: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由于资源人口压力,人们将侵入社区生活的四处游荡的陌生人视为危险。
心理层面
民间威胁:游方道僧、陌生人
统治者威胁:谋反罪与汉化
1.“妖术”观
1)君主暧昧:一面是君权神授使得帝王与神明的关系具有垄断性,官方会阻止民间的造神活动;威胁:另一方面妖术恐慌带来的社会秩序混乱,而酿成一种亡国的不详征兆,这将对皇朝的稳定性和合法性造成伤害。(帝制政权稳固)
2)官僚蔑视:作为饱读诗书的知识阶层,和愚不可及的小民百姓不同,不会轻易相信叫魂妖术。更重要的是他们衣食无忧;
威胁:作为官僚体系中的地方官,叫魂恐慌扰乱了不仅地方治安,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打破其优游从容的常规官僚生活。(保住乌纱帽)
3)平民信奉:文中对父母为挚爱孩子的招魂行为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民间的妖术传说在百姓生活中已被日常化。书中为了作证十八世纪的中国的鬼神信仰,引用了徐柯编著的《清稗类钞》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威胁:更直接的生命、安全的危险。因此对术士妖术活动群起而攻之,甚至发生了若干起致人死亡的事件。
2.权力观
1)君主:专制主义:分散权力(通过对行省官吏频繁调动)
2)官僚:地方集权化(警察、检察官、法官)取悦帝王
3)平民长期失权而产生权利的幻觉
3.基于权力观,考察帝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专制与常规化的对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常规化与汉化是直接相关的),即权力利益的博弈关系,主要从一对关系(君主—官僚),五个维度(考核、弹劾、信息竞争、君恩、政治罪)入手考察。
君主—官僚(努力防止事件滑下常规轨道)
考核:弘历对陈词滥调、空言套语非常反感,因此他格外重视宫中陛见制度。
弹劾:在庄有恭案中,一旦被发现在弹劾案中隐瞒信息,受到严厉处罚。这个处罚更多是象征性的。以儆效尤是主要目的。
信息竞争:日常渠道、机要渠道(朱批/廷寄)/眼线
君恩:政治任命,强化了依附关系,强化了官员与君主间通过政治任命建立起来的个人纽带。
政治罪:强化(重申官场规范、强化个人关系)
官僚—君主(努力将事件拉回常规轨道)
考核:三年一次的定期考绩考核办法,对官员作出标准化的
弹劾:对渎职和犯罪的弹劾官场文化造成官官相护的体系
信息竞争:述职(选择性:次序/轻重/缓急)
君恩:谢恩表仪式
政治罪:息事宁人在先:扼杀谣言,防止震动中央。报喜不报忧。补救措施在后:行省官吏们力图撇清关系,或转移视线,或力图拉回常规轨道。
评价:
孔飞力:在今天的中国,对威权同样明显地存在着某种限制的。在我看来,在这些限制因素继续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经验将对之产生巨大的影响。
魏斐德:以为在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国历史专家缩写的关于东方古老国家的伟大著作。
《纽约客》:孔飞力的细节性描述是那样地引人入胜又令人颤栗,生动地展现了各省的恐慌怎样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本书对于专制统治的原动力做了细致、强有力却依然十分准确而又得体的探讨。
我的读书感想:我本身是不爱读历史的,叫魂这本书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从妖术这个点进行切入,举了很多生动的真实发生的案例,透过那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我认识到了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背后所隐藏的一些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问题。开篇便以“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这样的话语开头,“这是一个看上去正值盛世的时代”,引人深思,这盛世的背后隐藏了多大的危机?
结论:每个社会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政治权力的限度做出界定。没有哪个社会愿意长期容忍不受限制的专权。在清代,普通民众对于政治体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在官方的滥用权力面前,也几乎得不到任何保护。然而,历史也表明,皇帝与官僚专制在实施威权时还是受到了某种限制的。
参考文献:《叫魂》《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