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建构的发生时间在19世纪的上半叶,发生地点位于索尔城。在作者的笔下,索尔城的日常生活充斥在一种冷的暗色调之中。古老,富有历史气息的建筑,在艺术家和游人的心中是一片极好的景点和汲取灵感的地方,然而对于他人而言却是陈旧不堪,早过建筑正常年龄,逼近极限的历史遗迹。居住在此的人们,难免不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变得陈腐,保守。再联系到当时动乱多变的社会背景,无疑又使人们增添了乱中求安,苟且求生的心理。
在当时,面对作为新思想,新事物的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封建保守势力变得惊恐不安,试图通过多种手段,用尽一切力量来将其打压下去,然而却是无法阻挡的。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这种权力交换的过程在索尔城是有所体现的。在索尔城中居住的民众里,有农商,树商,船商等等之类的人。这些人依靠交易经营,一步一步地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自己愈发地富有。而这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力量来与封建势力对抗以前,他们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甚至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受雇于庄主的农民。强大的封建贵族和领主是不会允许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与他们共分利益的。在这个偏僻小城发生的这些改变,正是哪个动荡时代力量权力交替的缩影。民众通过经商使自己不断富有,而曾经压榨他们的贵族要么屈从历史趋势选择革新,要么就是死守气节退出舞台。通过经商获得大量财富的人们,慢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们看来,似乎一切都可以同金钱进行挂钩。一块箍桶铁,一根木棒,类似细小的物品,都会触动到他们内心那敏感的交易指针。诚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有其使用价值,用金钱进行衡量并没有错,但如果是亲情,友情这些看不见的精神物质都能被用来买卖交易的话,确实是十分可怕的。一切都能以金钱衡量。用尽手段,唯利是图。邻居间的日常交谈,如果以十二小时为例,除去两小时的嘘寒问暖式的人情问候,其它十个小时便是怀揣心思的试探聊天,试图窥探他人的金钱隐私。金钱至上观就这样被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出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本书所主要描述的对象欧也妮·葛朗台也不可避免地拥有着奢渴金钱的属性,甚至为常人所不能及。对于此人的传闻,索尔城的民众是有所耳闻的,好人,精于计算,善于经商,爱财等特点是外界对于葛朗台的评价,绝大部分的标签都是与钱财有关的,这既是一种认可,也反映出当时一种带有金钱味道的社会风气。从他所居住的公馆描写中也能对葛朗台的性格有一定的了解。拥有巨大家财,精打细算,名誉一方的他,住在一幢寒酸破旧,简洁残淡的房子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出,这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贪财,而是一种为财所奴的表现,即对金钱的迷狂。将葛朗台该角色特点拔高突出,除了本身在小说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以外,还有以此作为当时崇尚物质利益的社会的人性缩影。从而为后来小说情节中葛朗台千方百计压榨他人进行了很好地说明。
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巴尔扎克通过外部环境描写和人文环境描写,为小说营造了一个金钱价值超越伦理人情,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在之后葛朗台千方百计压榨他人渴求金子的疯狂行为,间接揭露资本积累的罪恶与偏执人性的堕落扭曲,使小说主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被解读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