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NHK为代表的日本纪录片凭借独特的拍摄角度和方式,客观的视角在世界上众多纪录片之中获得一席之地。其中,NHK拍摄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影响。NHK作为日本的非官方纪录片拍摄与传播机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民间的一些主流看法,因此对于我国在其他国家如何看待我们方面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NHK系列纪录片“激流中国”中所选取的拍摄对象和表述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针对性。由于NHK具有成熟的故事化叙事手法,因此该纪录片在涉华纪录片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NHK纪录片;故事化;“激流中国”
正文:NHK,全名日本放送协会,是日本第一家根据《放送法》而成立的大众传播机构。①因为NHK纪录片具备严谨,客观,真实的制作风格,独特的拍摄角度以及先进的拍摄技术,因此在世界纪录片之中富有盛名。在NHK纪录片中,有许多是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而该系列的纪录片的时间节点,大概是在1978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独立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因此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很少。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到世界之中,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这是以NHK为代表的日本媒体开始逐渐关注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中国逐渐推动对内对外的体制变动进程,城市化和社会化变迁渐渐成为了主流趋势,于是新旧事物的矛盾日益凸显,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愈发的明显,激烈。大量的纪录片素材便由此产生。矛盾性的故事往往能使纪录片更加好看,因而中国这一题材成为了NHK纪录片制作者的重要选择。一个好看,有市场的纪录片,其在叙事方式上必须注重故事化。有故事才会吸引到人的注意,而平淡无曲折的故事却又是人们所不愿意看的,因此纪录片所要讲述的故事必须是由矛盾所构成的,这样才能抓住纪录片“好看”这一核心。
“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是在2007年4月播出的,其主要的受众是日本民众,纪录片所关注纪实的重点是中国当今社会之中所存在的医疗体制,环保,贫富差距,土地,人口老龄化等热点社会矛盾。该纪录片一经播出,引起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特别是来自中国的。中国民众在看完该纪录片后,认为其中的一些纪录片例如《富人与穷人》过于夸大事实,违背了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基本理念,给日本民众留下一个负面,消极的中国形象,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人在亲身观看后,也有相同的看法,究其原因,应该很大程度与受到地缘政治,国家利益等因素有关,在此不做展开。从评价纪录片的角度来说,“激流中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纪录片的拍摄者所选取的记录题材均是有着较强矛盾性的。在纪录片之中,它采用了传统的设置悬念,做相应铺垫的故事片创作手法,从而更加加强了该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就“激流中国”而言,“宏观选题,微观取材”是其主要的叙事思路。②“宏观选题”是指“激流中国”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为视角切入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激流中国”中的《病人的长龙13亿人的医疗》为例。在该部纪录片中,开头以1月份早晨5点北京同仁医院挂号处为拍摄地点,以焦急排队等待的800多人为纪录对象,通过记述急救车需车费,急诊需挂号钱等以现金换取医院医疗服务的现实,来揭露中国医疗体制的问题。在这个纪录片中,它着重运用了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的故事化创作手法,形象的为受众展示出了中国底层民众看病难的问题。宏观上是以中国医疗为切入点,微观上是在中国基层民众中取材,在之后的人物记录之中,以纪红花母子为主要记述线索,对这个贫寒家庭努力为孩子医治眼睛的故事进行跟踪纪录,从而以小见大,将医疗问题放大出来。纪录片因为有了矛盾,才会有戏剧化的冲突,而有了戏剧化的冲突便有了兴奋点。这里所说的兴奋点,便指的是所谓的“看点”。而“看点”,是与“播点”,“卖点”紧密挂钩的。通过观看NHK“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发现它并不是简单地对中国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放大关注,从而吸引眼球,而是试图通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来比较全面的剖析,揭露中国现处阶段的基本矛盾,从而比较深刻地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NHK在这一系列之中,选取了一些相对典型的人物,有底层民众,也有社会精英,通过多线方式来进行推进叙事,来反映社会中存在的贫富差距,老龄社会,环境安全等社会问题。故事化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方法,是与那些虚构性剧情片不同的。纪录片的故事来源取自真实生活,因而故事化与真实性不存在任何的冲突,故事化只是将真实包装,通过运用悬念,细节,冲突等叙述的手法将现实组合呈现出来。无论怎样发生改变,纪录片是对现实的记录这一点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NHK纪录片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制作,它试图通过对个人的关注,来寻找集体的共同点。通过将人的主观感受与社会客观的变化融合,来达到真实的目的,而这些是通过丰富的细节描述,明确的故事线来相应进行辅助实现的,上文中所提到的纪红花母子之事便是很好的例子。形式上说,该系列的纪录片所采取的是以解说为主,跟拍纪实相结合的手法。虽然说镜头不算精致但纪实性很强。结构上,它采用多点推进的手法进行拍摄,选择典型对象进行有目的地跟拍,不同阶层人物逐一亮相的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利益阶层对于当代中国不同的诉求。在NHK“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中,每一集都会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们眼中和口中所流露出的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都通过摄像机巧妙地拍摄了下来,从而使受众在观看之后也会产生出凝重和苦涩之感。以《青岛老人院的故事》为例。在这一集中,以王丕源,楚秀英,惠媛夫妇等老人作为记录对象,通过对他们各自在生活中被各自的儿女安排到养老院养老的故事的记述,来传递出一种悲悯和同情的人文关怀。故事化叙事在融入一定的人文感情以后往往更能使受众的内心产生共鸣。在这一系列的纪录片中,它往往会在每集中会选取多个人物,通过运用多条故事线来共同推进的手法,单独个体所发生的事也许有时是个例外,但当多个个体都遭遇同样的境遇之时就不会是偶然了。这种叙事的方法的好处在于,既能揭露出个体的困境,又能间接地揭示其所代表的阶层在中国所面临的普遍性社会问题。这便很好地印证了一个人的话:“故事性是作品吸引观众的主要因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发生在人物身上逶迤曲折的故事始终能够成为表现艺术主题的最佳方式。”③以《青岛老人院的故事》为例,王丕源,惠媛夫妇,楚秀英在纪录片中是作为多条线索来进行讲述推进情节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任何时间或空间的联系,彼此并不互相干扰,而是独立向前发展着。多线推进往往比单线推进更为丰富,情感线也更加多,因而更能吸引受众。在《喉舌与职责》这集中,人物的经历更为丰富。以陈初越,石破,田磊为代表,集中表现在媒体管制情况下中国记者的奋斗与无奈。当记者要报道的新闻与宣传机关相冲突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之前的种种努力,重新换一个新的话题进行采访。在这部纪录片中,其表达的主题是媒体管制下媒体人的奋斗和无奈,然后在这个主题下,通过社长和记者编辑们的不同角度和故事进行填充,构建。这些故事的组合,对于分析情节类型,有着很强的指向性。因而多条故事线产生的意义对于如何确定纪录片主题,确定我们所要的情节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其真实性是存在一定限度的,因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纪录片的拍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意识都是难免会受主观感情影响的。我们并不能仅凭制作者的动机来保证他的摄影机下的真实是否是现实中的事实。埃·莱塞曾说过:“世界上没有纯客观的电影,每一个影片制作者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纪录片的制作者所要表现得是他所认为的真实,他所见所闻的真实以及他所感受到的真实。确切地说,所谓‘纪录电影’就是能够被电影形象地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解说和感受”。④平心而论,NHK“激流中国”纪录片是一部比较优秀的纪录片,它在叙述手法上十分的精细,运用了悬念,铺垫等等手法,故事性很强。但不足在于受到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向性。虽然“沉稳理性”,但却煽情。这是拍摄纪录片所要努力避开的弊端,应当引以重视。
注释:①:引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jMkDrU1TA0SrDa3TdXMmOlX0erDw9BK39Z0TdSxhyQNeYTHPEXpRdNtwpduc13M2L7-zFqAl-p7KUFWoqYh1yR5ImA1O4u7ZVqZZbEPRIWrnK3DFTBwak23Bz91YhMMLlnztJVzKOCqW-RXYnu-Hq;
②:引自学位论文:【中】胡毅,《日本涉华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以NHK《激流中国》为例》,南昌,南昌大学,无;
③:【中】吴瑛,《电视纪录片可以向Discovery学什么》,《视听界》,2003年第二期;
④:【徳】埃尔文·莱塞,聂欣如译,《合法的手段——纪录电影与历史》,《世界电影》,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