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8-8556-4969
语言:中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作品交易> 文字作品> 其他>

中印地方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以浙江省和古吉拉特邦为例

作者:陈雨佳
主要内容     

摘要:

近年来,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状况经常被用作比较。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而印度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从总体上讲,中国的“强政府”模式促进经济发展,而印度处于“弱政府”模式,且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经济发展的阻力较大。但由于两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都有不同的举措,导致两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将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均取得巨大进步的中国浙江省与印度古吉拉特邦进行对比,分析中印地方政府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进而指导未来中国地区经济应该如何发展。

关键词:中印经济;浙江省;古吉拉特邦;地方政府

目录

一、浙江省与古吉拉特邦经济发展状况简介

1、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2、古吉拉经济发展状况

二、两省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1、浙江省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1大力支持私营经济发展

1.2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

1.3构建全省信用体系

1.4积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1.5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2、古吉拉特邦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

2.1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2.2重视吸引外资和发展教育

2.3加快城市化平稳处理征地问题

三、总结两省政府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

3.1政府与市场关系

3.2经济发展举措对比

一、浙江省与古吉拉特邦经济发展状况简介1、浙江省经济发展状况

浙江省处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部,土地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1%。

人多地少,物质资源比较短缺,能够被用于加工的农副产品原料更少,同时无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在地理位置方面,不如广东可以依靠港澳进行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78年以前的浙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在全国仅排在12位。但是直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实际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浙江省已经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成为全国第三。而全国除了直辖市以外,包括GDP增长率,人均GDP等10项经济指标的排名中,浙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经济学界对浙江经济发展水平总的评价是:相对于平均水准来说,浙江的经济领先全国大约10年。[1]

2、古吉拉经济发展状况

古吉拉特邦,位于印度最西部的一个邦,接壤巴基斯坦。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执政的十多年里,把古吉拉特邦从印度GDP倒数第三的位置变成了第五,号称“印度的广东”。在莫迪的带领下,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率创各邦之最,基础设施建设和吸引外商投资设厂尤为突出,经过13年的发展,以每年11%的发展速度远超印度平均水平。如今,只占印度人口总量的古吉拉特邦,其工业产值却占到了全国的16%,出口总值的22%,经济发展速度早已超越印度的平均水平。[2]

同时,古吉拉特邦是印度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邦之一,拥有电气工程、纺织业、食用植物油加工、化工、制碱工业和水泥工业等,新兴工业包括化肥生产和石油化学产品。

二、两省政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1、浙江省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1.1大力支持私营经济发展

早在2001年,浙江省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位于全国第一。截至2015年,浙江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达到2417.60万人,位居全国第三。作为比较,山东省从事该方面工作的人员有2042.45万,上海只有1083.66万人。

由于浙江省受到国家的投资较少,自身资源不足,当自发性的私营经济开始发展,浙江政府给予了“默许性”支持。例如正式或者非正式减免税,包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一些不规范行为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正是这种保护性质的策略使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私营经济能够先于其他地区一步得以成长和发展。例如1982年,义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四个允许”即允许开放小商品市场、允许土地转包、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经营最具突破性和实质性,它直接激发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1.2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如果政府还是像以前一样直接对经济进行干预,则会阻碍人们根据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自行选择,就会剥夺生产者根据市场生产什么的选择权,就会加大社会交易成本,减慢市场化速度。在这一点上,浙江地方政府显然做得比较好,它不再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转向了对经济宏观环境的营造,使得浙江的经济基础、所有制结构等有了根本性变化。

1.3构建全省信用体系

浙江政府意识到首先要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它在不再具体干预企业,而是尽力促成一个各类市场主体都渴望的信用体系。浙江政府主持实施了“数字浙江”、“信用浙江”、“平安浙江”等工程,不断推进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信息体系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根据浙江省发改委资料显示,“信用浙江”网企业法人信用档案查询量2015年全年查询量为2177.6万次,而截至2016年6月,已累计突破1亿次。目前覆盖全省的政府“服务网”如信息网、人才网、资金网、技术网、安全网已基本建立。可以说,政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创造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发展环境。

1.4积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以往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靠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浙江政府采取了行政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办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市政设施等建设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由此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在“十三五”规划中,浙江省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约1.2万亿元,是“十二五”预计完成总投资的(6000亿元)的1.67倍。重点实施200个重大工程,包括铁路及轨道交通项目50个、公路项目80个、机场项目80个等。

1.5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我国目前人治色彩依然比较浓厚,公共权力的运作容易脱离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但是浙江省政府由于公民的压力在建设法治社会快人一步。

首先,浙江有很多来自社会底层的数量庞大的创业者群体,他们靠着自身的努力,凭借小本生意起家,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在整个创业过程中,他们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低。而随着浙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形成了较强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性格。根据资料显示,全国第一起“民告官”事件、第一起“罢免村官”事件都发生在浙江温州。同时,温州有许多村庄都发生过在外经商的村民放下生意,乘飞机赶回家参加投票的现象。

正是由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参与意识的增强,对自身权利的掉卫,这无疑给地方政府的运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浙江的民众大多数对政府建立法治社会有强烈的诉求,一旦政府没有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他们就会给地方政府施加非常大的压力。社会自治组织的大量出现,公民广泛参与到地方公共事务的治理过程中来,这预示着浙江已经孕育了一个初级形态的公民社会。

2、古吉拉特邦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

2001年10月,莫迪就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随后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2.1大力发展基础设施

只有配套完备的基础设施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古吉拉特邦与印度其他邦最大的差别就是它的基础设施较为健全,交通运输便利。

从居民生活的电力上看,2000—2013年,古吉拉特邦的电力增长10%,而同期印度电力增长只有6%。

在农业方面,古吉拉特邦在建设主要的中型运河灌溉设施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比如撒多撒罗瓦项目,微灌用专用车辆进行,其覆盖的土地为70万公顷。[3]

在工业方面,2009年古吉拉特邦颁布了《古吉拉特地方特别投资法案》,目的是建立、运行、规范和管理古吉拉特邦的大型投资区和工业区,使其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经济发展条件,从而把古吉拉特邦建设成为全球经济活动中心。

现在古吉拉特拥有印度最长的海岸线,分布大小海港共计42个,其货物运输量占据全印海洋运输的28%。截至2010年末古吉拉特邦建设了77265公里长的公路网络,包括地上公路74920公里,下穿公路2345公里。截止2011年3月,古吉拉特邦境内的铁路网络长达5721公里,同时还有13个国内机场和1个国际机场。[4]这些对古吉拉特邦对内和对外的经济发展都非常有利。

2.2重视吸引外资和发展教育

印度近年来高科技技术是比较发达的,但是教育、人才管理等方面受到种姓制度影响较为落后。通过吸引外资印度能向外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早在2003年莫迪发起了VibrantGujarat峰会,每两年一次,以吸引外来投资。该峰会最初规模很小,但后来被推广成为一种小型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峰会将古吉拉特邦宣传为全球商业中心,101个国家和印度19个邦利用该平台将其看作追逐投资者和讨论全球和国内重要问题的机会。[5]2013年的峰会这次会议达成投资意向17719项,在知识和技能领域签署了2670个战略伙伴协议。由此可见,古吉拉特邦的经济受到了更多地外来投资者的青睐。

在教育上,古吉拉特邦政府鼓励该邦教育发展。辍学率从2001—2002年的20.5%下降至2010—2011年的2.09%。邦政府已经开放了几所农业和教育的专门大学。同时为了提供足够的熟练工人,邦政府把工业培训机构的数量从2001年的275个提高到2013—2014年的1054个。

2.3加快城市化平稳处理征地问题

由于古吉拉特邦人均可用征地少(不足1英亩),农业产值也不高,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决定加快工业化化带动经济发展。农业向工业的转型,这使得古吉拉特城市化速度加快。政府为了能够使用更多地土地,以一系列帮助就业、土地赔偿、生活补贴等措施改善了老百姓生活环境,使得征地问题得到平稳解决。

三、总结两省政府是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3.1政府与市场关系

首先,只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正确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在浙江,政府已经从以前管控市场,发展为市场保驾护航的角色了。同时浙江非常多的民间组织,比如温州的民间商会、义乌公会等,它们在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作用。这些民间组织一方面承接了政府所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维护了组织内成员的合法权益,可以说代替了政府的角色。

在古吉拉特邦,现在还处于依赖政府的政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从整个印度国内来看,由于印度政府整体上是处于比较弱,受到民族、宗教的约束较大,印度社会的政治忠诚度不牢固,改革实属不易。所以古吉拉特邦能成为今天的模样已经是非常好了,还需要继续改革。

3.2经济发展举措对比

下面是笔者将浙江省政府和古吉拉特邦政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类似举措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势劣势。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国内一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包括实行“村村通”项目。而浙江省有了国家的鼎力支持,再加上自身对基础设施的重视,可以说浙江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而印度政府政权更迭不稳定,权力较弱,社会变革阻力较大。可以说古吉拉特邦在这一方面完全是因为邦政府的功劳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使其在经济发展方面胜过印度其他邦。

第二,法治社会。浙江政府着力打造法治社会来维护浙江经济的发展,公民有强烈的法治意识。而在古吉拉特邦,仍然和印度国内任何一个地方一样,民族宗教林立,民众缺乏法治意识,导致法治社会难以推进。

第三,技术与知识。在受过教育的社会,经济增长会更快。中国的义务教育推进得很完善,女性在经济发展中也能撑起半边天。同时浙江的高等院校数量多,技术与知识层面都能得到保障。印度的高新技术较为发达,但是主要集中在班加罗尔,古吉拉特邦在这方面稍微弱了一些。

总的来说,古吉拉特邦在印度的经济表现是出类拔萃的,它在莫迪的带领下,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印度“弱政府”带来的弊病。但是与浙江相比,笔者个人认为古吉拉特邦的市场化程度大概落后浙江10年至20年,这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关,与印度社会的民族、宗教、社会传统都有关。这启示了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要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作为主体发挥其作用。第二,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建立城市群,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经济互助。第三,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现在的教育应该得到改革,应该让培养更多高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荣玮.印度古吉拉特模式的探析及启示[J].商,2016,(32):157-158.

[2]张家栋.“莫迪旋风”何以难持久[J].世界知识,2015,(19):34-35.

[3]马欢.印度推广“广东模式”[J].新经济,2015,(18):22.

[4]雷墨.“习莫会”开启中印互动新模式[J].南风窗,2014,(20):28-30.

[5]唐鹏琪.印度古吉拉特邦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4,(03):45-51+5.

[6]杜尚泽.习近平在印度总理莫迪陪同下访问古吉拉特邦[N].人民日报,2014-09-18(001).

[7]潘寅茹.印度各邦都在学习“古吉拉特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4-09-17(A05).

[8]赵志芳.莫迪能否复制古吉拉特邦奇迹[N].中国经济时报,2014-05-30(004).

[9]刘青.浙江政府促进经济创新驱动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294-295.

[10]陈小萍.印度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之谜[J].南亚研究季刊,2013,(03):33-38+1-2.

[11]陈旭浩,徐(王争).资本流动对浙江经济的增长效应分析[J].知识经济,2012,(16):81-82.

[12]马欢,郭东霓.古吉拉特邦:“印度广东”的崛起[J].大经贸,2011,(08):76-77.

[13]刘思.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14]黄鹏进.“以自由看待发展”:“浙江模式”的解读与反思[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01):82-86.

[15]张鑑民.区域经济优化与创业教育互动模式研究——以浙江经济发展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74-77.

[16]赵伟.浙江模式:一个区域经济多重转型范式——多视野的三十年转型[J].浙江社会科学,2009,(02):22-31+125-126.

[17]王祖强.浙江市场化改革30年:模式、经验和意义[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33-40.

[18]汪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09):31-37+124.

[19]陆立军,王祖强,杨志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浙江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7):18-22.

[20]马力宏.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06.

[21]罗卫东,许彬.区域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一个总结[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01):72-79.

[22]徐邦友.浙江经验:服务型政府建设25年[J].浙江社会科学,2005,(03):49-53+120.

[22]赵丽洲,丁跃进.“浙江模式”及其扩展和借鉴:一个文献综述[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05):53-57.

[24]朱玉芬.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朱玉芬.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马欢,郭东霓.古吉拉特邦:“印度广东”的崛起[J].大经贸,2011,(08):76-77.

[3]唐鹏琪.印度古吉拉特邦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4,(03):45-51+5.

[4]陈小萍.印度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之谜[J].南亚研究季刊,2013,(03):33-38+1-2.

[5]唐鹏琪.印度古吉拉特邦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4,(03):45-51+5.

原创不易,您可选择 , 鼓励原创呦!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27号天亿大厦A座1107室
电话:028-8556-4969
邮箱:xzb@goldcopyright.com 联系我们
扫一扫
登录移动端
如您有以下需求请勾选或填写相关信息,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1.有意购买本作品并询价
2.单次使用本作品并询价、授权
3.委托本作品的作者定制业务并询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