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解析
摘要纪录片尤其是我国的纪录片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表现一直欠佳,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市场的冷门类型影片,然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经出世,席卷了大家的朋友圈,不仅在全网受到了关注,还一时成为了新闻与传播学界与业界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人文关怀,接地气,白描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我第一部坚持看完的纪录片,期间没有快进,很完整的看完了所有的内容。在看完之后甚至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都源于它独特的吸引力。以往的纪录片都是那种高深复杂的枯燥画面。配合沉闷的背景音乐以及解说,看得让人想要睡觉。而《我在故宫修文物》则一改以往枯燥冗长的叙事镜头,以一种年轻的视角来讲述故宫深处沉睡的国宝,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将毕生精力都用于修复和守护国家的平凡而又可爱的文物修复师们。这种镜头一下拉近了群众与故宫的距离,让我们得以用一种探索的心态去了解我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无可厚非的成功的纪录片,这种成功不仅体现在它的题材新颖上,也体现在纪录片本身的故事性上。纪录片由一个又一个文物修复故事连接而成,不是那种讲述前世今生的故弄玄虚,而是直接以一种简单的平铺直叙的镜头给我们展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这种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不做作的故宫。镜头通过对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观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平凡人物中隐藏的工匠精神。它使人物有血有肉,也使纪录片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人情味。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开头,画面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忙碌的修复现场。各馆的修复师们合力在修复一扇具有300年历史的万寿屏。在修复过程中,修复专家们基于对国家文物本身的热爱,通过自身的耐心也出于一种工匠精神的支撑下,克服了许多的问题最后将这32扇稀珍文物给修复完整,并成功的送到了故宫博物馆的展览之上。随着镜头的继续,他们相继修复了“乾隆御诗箱”“太和殿龙椅”等稀世罕见的文物珍宝。这样的叙事手法使得文物修复专家们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有血有肉,白描纪录片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为了解读漆器的性能,漆器组专家在深夜爬上悬崖,观看油漆工人割油漆的过程,了解天然涂料的质量,掌握更换油漆的色彩变化过程。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纪录片更接地气,有了鲜活的人物特色,使得影片更加精彩、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和人情味。
而最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是,蕴含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人情味。首先是接地气,在修复万寿屏的时候,一位修复专家翻过屏风准备清灰时,脱口而出一句:“你看这个老鼠屎”,这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让我觉得他们不是在修复一件价值无法估量的顶级国家文物,而是像我们平凡大众在清理自己家放在储藏室里的一件老物件。纪录片中最有人情味的是那种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钟表组是故宫博物馆传承最为完整的地方,老师傅走之前将钟表修复技艺传给了现任组长王津,而王津现在又在带着他的徒弟亓昊楠从事故宫的钟表修复。除了他们,还有青铜组的几位师兄弟,他们的师父修复了轰动世界的顶级文物“马踏飞燕”;陶瓷组的王五胜带着两个年轻的徒弟修复故宫的陶瓷文物。除了这种师徒关系,还有家族传承。在直白的镜头下,《我在故宫修文物》总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平凡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生活在故宫中的“御猫”;在故宫里采摘杏果的修复师们;为了抽一根烟而走出故宫城门的老师傅……这些画面处处都透露着生活的气息,充满着人情味。
《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擅长戏剧性的描写。纪录片在开头为我们展现的都是正在修复中的文物,他们大都破烂残缺,或者是被灰尘覆盖、被时间锈蚀。随着修复师不断地修复,这些国宝渐渐露出了它们的真容,乾隆皇帝的万寿屏重新露出了金丝的光泽、两三百年前的钟表重新发出了清脆的报时;乾隆御诗箱重新展现漆器的光彩。这种前后的对比让观众叹为观止,深深为我们古代优秀的工匠技艺所折服,同时也让我们对故宫内这些修复师所崇敬。
在叙事镜头上,《我在故宫修文物》也十分讲究。第一,对全景镜头的运用,这是《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镜头,比如说钟表组的王津在修复钟表的时候,青铜组的王有亮修复一尊青铜器时,陶瓷组的王五胜修复一尊唐三彩时都运用了全景镜头。在全景镜头里,既有正在修复的文物和修复师等主体角色,又有简陋的修复室这是环境描写。这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文物修复的过程,既体现出故宫文物修复一代代的历史传承,又展示出修复师们在传承古老手艺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的修复理念。第二,对特写镜头的运用,这部纪录片运用了大量打特写镜头来展现文物修复的细节。诸如,钟表修复师王津戴着眼镜专注地望着钟表内部零件运作过程查找问题所在时的特写;漆器组中的修复师闵俊嵘在给破损的瑟上漆时的反复细致的动作特写等等。这些多次出现的文物修复师们工作时的特写,体现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对工作的执着与专注。第三,对空镜镜头的运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经常出现一些空镜镜头,或是绿荫下的屋檐一脚,或是黄昏时的魏巍皇城,或是阳光下的一抹红墙。这些空镜镜头主要运用于故事情节的切换时,景物的出现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很好地起到了过渡作用。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配乐运用的时机十分恰当,在大部分文物修复时的镜头是采用的原声,体现出一种真实还原的效果,表达出文物修复的严谨性。而在描写修复师的日常生活时则是采用的轻缓舒适的音乐,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
参考文献:张彪.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视听语言分析[J].新闻传播,2016(12):75-76.